
- 索 引 号: SM05104-0900-2017-00187
- 备注/文号: 清教[2017]120号
- 发布机构: 清流县教育局
- 公文生成日期: 2017-10-24
各小学:
现将《清流县小学“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清流县教育局
2017年10月24 日
(此件主动公开)
清流县小学“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三明市小学“强基”工程实施意见》(明教初〔2017〕206号),贯彻落实《中共清流县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加强我县小学建设,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现就我县小学实施“强基”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遵循小学教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薄弱补短板、规范促提升、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办学品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面,以办“更好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
从2017年起,用三年时间实施小学“强基”工程。力争至2020年,全县小学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有效保障,城乡、校际间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学生良好习惯得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显著增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位居全市中上水平;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领军人才进一步培养,培育建设市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县级工作室4个,新增省市县骨干教师30名、学科带头人20名、教学名师10名;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创建省市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基地校2所左右、市级特色项目校5所左右,80%的学校达到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100%的农村教学点达到非完全小学建设标准;全面对接初中“壮腰”工程和高中“筑梦”工程,基本形成具有清流山区特色的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培养良好习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习惯培养要求和目标,每年侧重加强1-2个习惯培养,螺旋式上升,深入推动“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实践活动开展。
提高道德品质,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资源,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新途径,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具有清流地域特色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教育因素,围绕学生道德表现中的薄弱环节,突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责任担当教育等,积极培育“清流红色好少年”;加强特殊学生群体关爱工作,帮扶济困献爱心。建立“一+一”帮扶挂钩机制和开展“爱心行动”,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学生进行帮助和扶持,通过开展“手拉手话中秋”、“心连心说困惑”等活动,让困难学生感受被关爱的温暖;实施家庭教育提升工程,实现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全覆盖。
增强身体素质,组织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程,全面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1次健康体检;加快学校运动设施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坚持每年举办1次以阳光体育项目为主的运动会或体育节,促进每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评选一批体育特色项目学校。
培养生活本领,落实社会实践课时,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展示活动1次以上;加强劳动教育,鼓励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适当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开展春秋游、夏冬令营和野外拓展生存训练等活动;推动社会公共资源与学校共建共享,保证每所学校都有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每年集中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加强研学旅行工作,总结推广先行试点经验,积极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提升艺术素养,加强音乐、美术、书法等美育师资统筹配备,开齐开足美育课程;进一步拓展美育活动形式,每年开展1次艺术节和艺术展演活动,引导每位学生至少参加1个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毕业生基本掌握1-2项艺术技能;建立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发展报告制度,实施学生艺术素养测评,建设一批市县级美育精品课程和美育特色学校。
(二)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计划
加强教师、教研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养机制,通过跟岗学习、省内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校长和后备力量的培养机制,每年组织部分校长参加高端培训,举办一期学校党组织书记培训。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依托省内外著名高校的丰富培训资源和平台,组织部分校长、教师到相关高等院校强化培训,选派部分校长、教师到省内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到2020年,力争我县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0%以上。
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以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抓手,分级、分类开展教师全员岗位练兵,突出加强薄弱学科和乡镇及以下教师群体能力提升;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扎实开展教师基本功专项竞赛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全面推动教师三笔字、简笔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运用等教学基本功人人过关。每年开展一次中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
加强骨干教师团队建设,探索建立教师正向激励机制和优秀教师奖励制度,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定期评选表彰先进,激励引导教师立志从教、安心从教;制定实施清流县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建立导师带教机制,采取跟岗学习、定向培养等办法,对名优教师进行分类、分批、有序地培养培训;组织开展“我的教学主张”展示活动和分级分学科课堂教学竞赛、同课异构等活动,全面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完善师资补充机制。教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人员统一管理,针对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探索建立跨部门的编制调整机制,多渠道补充教师编制不足,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借助三明学院建立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每年培养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完善教师统一招聘制度,加大补充招聘新教师力度,2018-2020年按每年实际减少教师数的150%补充招聘,重点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到2020年,小学教师结构性缺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用”改革,县域内优质学校每学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到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落实乡村教师相关补贴制度,在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培养培训等向乡村学校倾斜,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在农村任教。到2020年,城乡师资配置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加强优秀校长队伍建设,精心实施县市名校长培养计划,进一步拓宽校长跟岗学习交流渠道,依托高校、有关培训机构和省内外名校,扎实开展高端培训,培养一批专家型校长队伍;探索建立名校长“1+N”结对帮扶机制,搭建不同层级校长办学思想交流研讨互动平台,推动校长办学深层次思考,面提高校长治校管理能力。
(三)实施教学质量提高计划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加强书香校园建设,深入总结宁化等县“书香”“墨香”校园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扎实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手好字”系列主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书写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探索建立校园阅读和书写评价体系,组织开展阅读和书写考级,评选一批书香校园。
积极探索高效课堂,通过学习、研讨,帮助教师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引导教师把“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当堂训练”作为基本的课堂准则,运用新的理念,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更新教学手段。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教学,增加教学设备,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具、课件进行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师生开辟更多的信息渠道,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让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的成长,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同时认真学习总结提升“学导用”“五学”“表达本位”“群文阅读”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集中加强对备课、上课等教学薄弱环节的研讨,把握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向40分钟要质量;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载体,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大力加强学科教研,高度重视学科教研组建设,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定期集中会诊薄弱学科和教学薄弱环节,汇集集体智慧,开展“你说我上,我上你评”的“说上评”系列观摩研讨活动,打造一批优质课、精品课;持续加强校本课程和校本作业建设,重点扶持和指导城区二所校本课程基地校和校本作业试点校,组织开展“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作业”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指导帮助实验小学等学校创建省市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基地校。
强化教学过程监控,实行巡课制度,加强行政和教研部门协同联动,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直奔学校、直进课堂等形式,促进推门听课常态化,督促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探索建立绿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各级小学学业质量监测的基础工作,将村级小学纳入对乡镇中心校的教学质量考核。
(四)实施学校内涵发展促进计划
转变学校管理理念,结合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农村非完全小学建设评估,引领学校管理由“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
精心提炼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校自身特点、把握时代要求,立足“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认真组织人员,深入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积淀,兼顾传承与发展,提出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锻铸学校品牌灵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物质文化,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让高品位的环境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人,影响人;建设制度文化,修改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以切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管理独特风格的文化约束人、造就人;培育精神文化,用精神文化凝聚合力、鼓舞人心,用精神文化来教育人,提升人,将学校文化建设由环境、制度层面引向价值、课程等更高层次发展,使之成为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精神特质”。
打造学校特色亮点,完善学校特色项目评价评选机制,推进“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两年一次的评选认定工作,至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项目校;突出强化特色项目总结提升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特色品牌影响力和辐射面。
(五)实施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计划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落实厦门市集美区与我县共同协商制定的对口帮扶基础教育工作方案,主动对接。加强两地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堂研讨等方面深度合作,全面提升我县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持续深化小学片区和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工作,突出加强乡镇中心校对村级完小和教学点的指导管理作用;继续鼓励和支持学校联盟建立发展共同体,推动县、乡(镇)、村三级学校纵向带动帮扶和横向交流协作。
(六)实施片区教育教学管理办法
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着力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全县划分为两大教学片区,以教学片区内学校捆绑方式,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教学统筹、共同教研、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做到办学理念一体化、班子建设一体化、师资管理一体化、课程安排一体化、常规管理一体化、资源利用一体化,让教学片区内学校相互影响,互相学习,互相推动,共同走“规范——特色——品牌”之路,提高教学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实施小学“强基”工程,强化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成立清流县小学“强基”工程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江长文
常务副组长: 伍平位
副组长:杨克华 王菊英 伍仕钊 罗振宇 涂清发
林武寿
组员: 上官正添 吴宗应 罗维兴 赖学华 谢茂开
张助荣 张海霞 吴施彬 林祥炳 谢小文 张金根
余新能 上官正彬 邱蓬祥 谢征时 上官正畴
肖土生 郑丽萍 罗维民 张富根 黄绪长 黄润辉
(二)强化经费保障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补短板项目。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和农村教学点标准化建设评估等工作,加大教育经费精准投入,切实为学校硬件改造升级、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和校本作业开发、师资培训、特色品牌创建等提供保障。
(三)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营造有利于小学“强基”工程实施的浓厚氛围,多渠道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实施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校长、教师应深入学习领会本实施方案,自觉主动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校内外发展合力。搭建实施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及时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宣传,扩大影响。
(四)强化监督考核
县教育局将对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工作考评,定期对相关学校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掌握推进动态,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推进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清流县教育局办公室 2017年10月24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