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SM05911-1000-2025-00006
- 备注/文号: 灵政〔2025〕7号
- 发布机构: 清流县灵地镇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 2025-03-18
步云村、吉龙村、姚坊村、坑甲村、马寨村、古洋村:
根据国务院[2003]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清流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清自然资〔2020〕11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防、治理”的工作要求,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村组一级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自救及时,保证辖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经研究,同意你们村制定的“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并纳入村防汛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希望组织人员认真学习执行,适时组织村民进行转移避让演练,做好汛期前的各项防范工作和汛期间防灾避险工作。
附件:1.《步云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2.《吉龙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3.《姚坊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4.《坑甲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5.《马寨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6.《古洋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清流县灵地镇人民政府
2025年3月16日
灵地镇步云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村组一级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自救及时,保证辖区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清流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精神,结合本村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
主要指已发生的尚未彻底异地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居民房前屋后明显存在的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范围。危险性高陡斜坡野外识别标志:高度大于5m,坡度大于45°的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0m,坡度大于60°的岩质边坡,存在明显的形变前兆迹象。
(二)临灾转移对象
临灾转移对象是指明显受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区域范围内居住的群众。(详见附表1)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步云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组 长:李金旺(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副组长:李水军(村委会副主任)
成 员:由村党支部副主任、支委委员、村委委员、灾害点所在地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等组成。
(二)职责分工
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到人。(详见附表2)
三、应急响应
当接到省级或设区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信息后,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由村主任负责把信息通知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的群众,做好各项防灾和转移的准备工作。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三级时,村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应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进行一天多次的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四级时,村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应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24小时不间断进行加密巡查和监测,村应急队伍待命并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村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明显形变迹象的危险区域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五级时,村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应急处理紧急会议。村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领导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和避险安置场所,强行组织受威胁群众实施转移避让,保证避险场所安全可靠,安排好被转移群众的生活。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测员加强灾害点和村范围其他区域的巡查和防范,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立即调动村应急队伍及时进行报险救灾,并由村主任或镇驻村干部电告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求取有关方面的援助。采取有效措施严禁被转移群众擅自回流,由村报账员及时把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群众转移工作的实施
(一)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时:1、地质灾害点出现异常变化(例如斜坡发生开裂变形或原有裂缝加宽、加深和加长;斜坡前缘突出浑水或泉水流量明显变大;斜坡上的建筑物出现开裂或倾斜,墙体变形;斜坡上的树木歪斜或水塘突然干涸等);2、接到省、市或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四级以上,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内的群众转移避让。
(二)转移工作实施要求
1、决定:由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村支部书记)批准决定临灾群众转移避让的范围和各危险区域防灾和组织转移行动负责人。
2、应急发布信号:转移避让应急预警信号为喊话、通知或敲锣,应急预警信号发布员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所在地的村民小组组长,由村主任电话通知各村民小组组长按规定时间发出应急预警转移信号。
3、转移行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居住的群众(含外来人口)接到应急预警转移信号后,立即迅速从房中撤出,从灾害点两侧方向进行疏散,按事先选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已确定的临时避险场所或安全地带,对于不肯转移的群众,采取动员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全体转移到位。群众转移后立即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被转移群众回流(详见附表3)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巡查监测到位,预警和自救及时。
(二)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聘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安全可靠,万无一失。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组织进行转移避让的演练。
(三)专人负责被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必要时由镇驻村干部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援助,保证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医疗防疫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村应急队伍除了抢险救灾应急外,还应负责险区域的治安保卫工作,确保被转移群众财产安全。
六、附则
(一)本预案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立即执行。同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和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二)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三)本预案执行情况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若发生险情按速报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灵地镇步云村村民委员会
2025年3月15日
附表1
步云村纳入汛期临灾转移群众统计一览表
地灾编号 |
灾点类型 |
户主姓名 |
威胁人数 |
备注 |
350423020107 |
崩塌 |
钟林财 |
5 |
搬往清流,户口已迁 |
李宜养 |
3 |
搬往灵地 |
||
李开庆 |
5 |
搬往清流 |
||
李宗富 |
3 |
搬往灵地 |
||
谢金莲 |
3 |
|
||
350423120041 |
高陡边坡 |
李春树 |
2 |
搬往灵地 |
李根明 |
3 |
搬往灵地 |
||
李长发 |
3 |
搬往灵地 |
||
李长寿 |
5 |
搬往灵地 |
||
李子隆 |
6 |
搬往灵地 |
附表2
步云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分工
姓 名 |
原职务 |
分工职务 |
主要职责 |
李金旺 |
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
组长 |
领导和部署临灾群众转移应急工作,批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
李水军 |
村委会副主任 |
副组长 |
负责组织灾点巡查监测,确定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并实施临灾转移和组织抢险救灾等。 |
李水军 |
村报账员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重点筹集资金和购买物资,确保应急和转移工作顺利开展。汇集和上报监测,灾情等有关资料,参与转移群众动员置。 |
黄礼梅 |
村妇女主任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认真做好转移群众思想工作和医疗防疫处置事宜。 |
李宜养 |
村民兵营长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开展巡查监测,组织基干民兵组成应急队伍,实施抢险救灾保卫工作。 |
李金华 |
村支委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巡查监测,及时发出临灾转移信号,参与实施临灾转移和抢险救灾等。 |
临时指派 |
村电工 |
组员 |
参与村应急队伍活动,当灾区电力中断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保证安置场所通电。 |
李水军 |
巡查监测 |
组员 |
根据发布的预警等级及险情,相应调整巡查监测密度,做好记录,发现险情及时汇报。 |
附表3
步云村临灾转移工作实施说明表
危险区位置 |
灾害类型 |
受威胁人员 |
防灾责任人 |
预警信号 |
信号发布员
|
避险场所 |
|
户数 |
人数 |
||||||
步云村 |
崩塌 |
1 |
3 |
李金旺
|
喊话通知敲锣 |
李金华
|
步云村村部 |
步云村 |
高陡边坡 |
1 |
4 |
李水军 |
喊话通知敲锣 |
黄礼梅 |
步云村村部 |
1、遇到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时,村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严格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到逐户逐人全部转移避让。 2、转移时,首先迅速从房中跑出,沿灾害点两侧方向疏散,按事先确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避险场所,严禁顺滑坡方向转移。 3、如果发生新的地质灾害点,首先应做好受灾户的安全转移,同时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自然资源局。 4、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后立即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群众回流。 5、警报解除后,应逐户通知返回,并严密监测灾害点动态,注意气候变化。
|
灵地镇吉龙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村组一级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自救及时,保证辖区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2003]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清流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精神,结合本村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
主要指已发生的尚未彻底异地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居民房前屋后明显存在的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范围。危险性高陡斜坡野外识别标志:高度大于5m,坡度大于45°的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0m,坡度大于60°的岩质边坡,存在明显的形变前兆迹象。
(二)临灾转移对象
临灾转移对象是指明显受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区域范围内居住的群众。(详见附表1)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吉龙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组 长:赵晓菲(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副组长:赵先宝(村委会副主任)
成 员:由村党支部副主任、支委委员、村委委员、灾害点所在地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等组成。
(二)职责分工
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到人。(详见附表2)
三、应急响应
当接到省级或设区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信息后,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由村主任负责把信息通知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的群众,做好各项防灾和转移的准备工作。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三级时,村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应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进行一天多次的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四级时,村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应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24小时不间断进行加密巡查和监测,村应急队伍待命并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村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明显形变迹象的危险区域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五级时,村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应急处理紧急会议。村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领导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和避险安置场所,强行组织受威胁群众实施转移避让,保证避险场所安全可靠,安排好被转移群众的生活。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测员加强灾害点和村范围其他区域的巡查和防范,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立即调动村应急队伍及时进行报险救灾,并由村主任或镇驻村干部电告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求取有关方面的援助。采取有效措施严禁被转移群众擅自回流,由村报账员及时把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群众转移工作的实施
(一)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时:1、地质灾害点出现异常变化(例如斜坡发生开裂变形或原有裂缝加宽、加深和加长;斜坡前缘突出浑水或泉水流量明显变大;斜坡上的建筑物出现开裂或倾斜,墙体变形;斜坡上的树木歪斜或水塘突然干涸等);2、接到省、市或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四级以上,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内的群众转移避让。
(二)转移工作实施要求
1、决定:由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村支部书记)批准决定临灾群众转移避让的范围和各危险区域防灾和组织转移行动负责人。
2、应急发布信号:转移避让应急预警信号为喊话、通知或敲锣,应急预警信号发布员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所在地的村民小组组长,由村主任电话通知各村民小组组长按规定时间发出应急预警转移信号。
3、转移行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居住的群众(含外来人口)接到应急预警转移信号后,立即迅速从房中撤出,从灾害点两侧方向进行疏散,按事先选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已确定的临时避险场所或安全地带,对于不肯转移的群众,采取动员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全体转移到位。群众转移后立即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被转移群众回流(详见附表3)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巡查监测到位,预警和自救及时。
(二)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聘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安全可靠,万无一失。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组织进行转移避让的演练。
(三)专人负责被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必要时由镇驻村干部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援助,保证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医疗防疫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村应急队伍除了抢险救灾应急外,还应负责险区域的治安保卫工作,确保被转移群众财产安全。
六、附则
(一)本预案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立即执行。同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和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二)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三)本预案执行情况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若发生险情按速报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灵地镇吉龙村民委员会
2025年3月15日
附表1
吉龙村纳入汛期临灾转移群众统计一览表
地灾编号 |
灾点类型 |
户主姓名 |
家庭人数 |
备注 |
350423030091
|
泥石流 |
赵石老 |
1 |
|
赵德新 |
1 |
|
||
赵小清 |
4 |
|
||
赵水荣 |
4 |
|
||
赵德恩 |
6 |
|
||
赵富 |
2 |
|
||
赵志强 |
3 |
|
||
江来生 |
6 |
|
||
赵水生 |
6 |
|
||
赵美金 |
4 |
|
||
赵德新 |
3 |
|
||
赵秋生 |
2 |
|
||
赵水木 |
5 |
|
||
赵金华 |
5 |
|
||
赵正文 |
7 |
|
||
赵志荣 |
4 |
|
||
赵林仁 |
5 |
|
||
赵春群 |
2 |
|
350423010348 |
滑坡 |
赵水养 |
5 |
|
柯双喜 |
6 |
|
||
赵洪春 |
6 |
|
||
赵长生 |
5 |
|
||
赵土旺 |
3 |
|
||
赵新南 |
3 |
|
||
赵承峰 |
5 |
|
||
黄胜华 |
5 |
|
||
赵火发 |
3 |
|
||
黄绪招 |
5 |
|
||
罗承群 |
6 |
|
||
350423020123 |
崩塌 |
赵如昌 |
5 |
|
赵如寿 |
5 |
|
||
赵桂莲 |
2 |
|
||
赵如福 |
2 |
|
||
黄绪花 |
2 |
|
||
350423010344 |
滑坡 |
赵学良 |
3 |
|
赵贤旺 |
6 |
|
||
赵金水 |
3 |
|
||
350423010344 |
滑坡 |
赵圣涛 |
5 |
|
350423020122 |
崩塌 |
赵正永 |
9 |
|
350423010335 |
滑坡 |
赵进昌 |
6 |
|
赵进发 |
7 |
|
附表2
吉龙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分工
姓 名 |
职务 |
分工职务 |
主要职责 |
赵晓菲 |
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
组长 |
领导和部署临灾群众转移应急工作,批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
赵先宝 |
村委会副主任 |
副组长 |
负责组织灾点巡查监测,确定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并实施临灾转移和组织抢险救灾等。 |
赵富 |
村报账员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重点筹集资金和购买物资,确保应急和转移工作顺利开展。汇集和上报监测,灾情等有关资料,参与转移群众动员安置等。 |
赵先宝 |
村委会副主任 |
副队长 |
协助村主任工作,认真做好转移群众思想工作和医疗防疫处置事宜。 |
赵金火 |
村民兵营长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开展巡查监测,组织基干民兵组成应急队伍,实施抢险救灾保卫工作。 |
赵金华 |
村民小组长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巡查监测,及时发出临灾转移信号,参与实施临灾转移和抢险救灾等。 |
临时指派 |
村电工 |
组员 |
参与村应急队伍活动,当灾区电力中断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保证安置场所通电。 |
赵晓菲 |
巡查监测 |
|
根据发布的预警等级及险情,相应调整巡查监测密度,做好记录,发现险情及时汇报。 |
附表3
吉龙村临灾转移工作实施说明表
危险区位置 |
灾害类型 |
受威胁人员 |
防灾责任人 |
预警信号 |
信号发布员
|
避险场所 |
|
户数 |
人数 |
||||||
吉龙村 |
泥石流 |
7 |
16 |
赵晓菲 |
喊话通知敲锣 |
赵金华 |
鱼龙岗电站 |
吉龙村 |
滑坡 |
4 |
17 |
赵先宝 |
喊话通知敲锣 |
赵富 |
鱼龙岗电站 |
吉龙村 |
崩塌 |
1 |
9 |
赵富 |
喊话通知敲锣 |
赵金火
|
鱼龙岗电站 |
吉龙村 |
滑坡 |
15 |
67 |
赵晓菲 |
喊话通知敲锣 |
赵金华 |
鱼龙岗电站 |
吉龙村 |
崩塌 |
5 |
16 |
赵金华 |
喊话通知敲锣 |
赵金火
|
鱼龙岗电站 |
吉龙村 |
滑坡 |
2 |
13 |
赵晓菲 |
喊话通知敲锣 |
赵金华 |
鱼龙岗电站 |
吉龙村 |
滑坡 |
15 |
67 |
赵先宝 |
喊话通知敲锣 |
赵富 |
鱼龙岗电站 |
1、遇到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时,村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严格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到逐户逐人全部转移避让。 2、转移时,首先迅速从房中跑出,沿灾害点两侧方向疏散,按事先确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避险场所,严禁顺滑坡方向转移。 3、如果发生新的地质灾害点,首先应做好受灾户的安全转移,同时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自然资源局。 4、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后立即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群众回流。 5、警报解除后,,应逐户通知返回,并严密监测灾害点动态,注意气候变化。
|
灵地镇姚坊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村组一级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自救及时,保证辖区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2003]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清流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精神,结合本村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
主要指已发生的尚未彻底异地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居民房前屋后明显存在的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范围。危险性高陡斜坡野外识别标志:高度大于5m,坡度大于45°的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0m,坡度大于60°的岩质边坡,存在明显的形变前兆迹象。
(二)临灾转移对象
临灾转移对象是指明显受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区域范围内居住的群众。(详见附表1)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姚坊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组 长:黄全华(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副组长:黄水新(村委会副主任)
成 员:由村党支部副主任、支委委员、村委委员、灾害点所在地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等组成。
(二)职责分工
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到人。(详见附表2)
三、应急响应
当接到省级或设区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信息后,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由村主任负责把信息通知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的群众,做好各项防灾和转移的准备工作。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三级时,村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应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进行一天多次的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四级时,村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应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24小时不间断进行加密巡查和监测,村应急队伍待命并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村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明显形变迹象的危险区域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五级时,村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应急处理紧急会议。村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领导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和避险安置场所,强行组织受威胁群众实施转移避让,保证避险场所安全可靠,安排好被转移群众的生活。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测员加强灾害点和村范围其他区域的巡查和防范,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立即调动村应急队伍及时进行报险救灾,并由村主任或镇驻村干部电告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求取有关方面的援助。采取有效措施严禁被转移群众擅自回流,由村报账员及时把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群众转移工作的实施
(一)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时:1、地质灾害点出现异常变化(例如斜坡发生开裂变形或原有裂缝加宽、加深和加长;斜坡前缘突出浑水或泉水流量明显变大;斜坡上的建筑物出现开裂或倾斜,墙体变形;斜坡上的树木歪斜或水塘突然干涸等);2、接到省、市或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四级以上,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内的群众转移避让。
(二)转移工作实施要求
1、决定:由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村支部书记)批准决定临灾群众转移避让的范围和各危险区域防灾和组织转移行动负责人。
2、应急发布信号:转移避让应急预警信号为喊话、通知或敲锣,应急预警信号发布员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所在地的村民小组组长,由村主任电话通知各村民小组组长按规定时间发出应急预警转移信号。
3、转移行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居住的群众(含外来人口)接到应急预警转移信号后,立即迅速从房中撤出,从灾害点两侧方向进行疏散,按事先选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已确定的临时避险场所或安全地带,对于不肯转移的群众,采取动员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全体转移到位。群众转移后立即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被转移群众回流(详见附表3)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巡查监测到位,预警和自救及时。
(二)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聘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安全可靠,万无一失。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组织进行转移避让的演练。
(三)专人负责被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必要时由镇驻村干部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援助,保证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医疗防疫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村应急队伍除了抢险救灾应急外,还应负责险区域的治安保卫工作,确保被转移群众财产安全。
六、附则
(一)本预案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立即执行。同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和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二)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三)本预案执行情况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若发生险情按速报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灵地镇姚坊村村民委员会
2025年3月15日
附表1
姚坊村纳入汛期临灾转移群众统计一览表
地灾编号 |
灾点类型 |
户主姓名 |
家庭人数 |
备注 |
350423120053 |
高陡边坡 |
黄绪珠 |
4 |
|
附表2
姚坊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分工
姓 名 |
职务 |
分工职务 |
主要职责 |
黄全华 |
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
组长 |
领导和部署临灾群众转移应急工作,批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
黄水新 |
村副主任 |
副组长 |
负责组织灾点巡查监测,确定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并实施临灾转移和组织抢险救灾等。 |
荚仲阳 |
驻村领导 |
副组长 |
协助村书记和村主任开展各项应急工作,做到“自动补位”,负责与乡镇有关部门工作联系。 |
黄春龙 |
村报账员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重点筹集资金和购买物资,确保应急和转移工作顺利开展。汇集和上报监测,灾情等有关资 料,参与转移群众动员安置等。 |
赖淑华 |
村妇女主任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认真做好转移群众思想工作和医疗防疫处置事宜。 |
黄礼兵 |
村委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开展巡查监测,组织基干民兵组成应急队伍,实施抢险救灾保卫工作。 |
黄盛华 |
村委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巡查监测,及时发出临灾转移信号,参与实施临灾转移和抢险救灾等。 |
黄立斌 |
村电工 |
组员 |
参与村应急队伍活动,当灾区电力中断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保证安置场所通电。 |
附表3
姚坊村临灾转移工作实施说明表
危险区位置 |
灾害类型 |
受威胁人员 |
防灾责任人 |
预警信号 |
信号发布员 |
避险场所 |
|
户数 |
人数 |
||||||
姚坊村 |
高陡边坡 |
1 |
7 |
黄全华 |
喊话通知敲锣 |
黄水新 |
姚坊村草坪背32号(原姚坊小学) |
1、遇到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时,村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严格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到逐户逐人全部转移避让。 2、转移时,首先迅速从房中跑出,沿灾害点两侧方向疏散,按事先确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避险场所,严禁顺滑坡方向转移。 3、如果发生新的地质灾害点,首先应做好受灾户的安全转移,同时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自然资源局。 4、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后立即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群众回流。 5、警报解除后,,应逐户通知返回,并严密监测灾害点动态,注意气候变化。
|
灵地镇坑甲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村组一级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自救及时,保证辖区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2003]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清流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精神,结合本村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
主要指已发生的尚未彻底异地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居民房前屋后明显存在的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范围。危险性高陡斜坡野外识别标志:高度大于5m,坡度大于45°的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0m,坡度大于60°的岩质边坡,存在明显的形变前兆迹象。
(二)临灾转移对象
临灾转移对象是指明显受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区域范围内居住的群众。(详见附表1)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坑甲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组 长:杨丰彪(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副组长:杨金招(村委会副主任)
成 员:由村党支部副主任、支委委员、村委委员、灾害点所在地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等组成。
(二)职责分工
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到人。(详见附表2)
三、应急响应
当接到省级或设区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信息后,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由村主任负责把信息通知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的群众,做好各项防灾和转移的准备工作。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三级时,村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应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进行一天多次的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四级时,村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应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24小时不间断进行加密巡查和监测,村应急队伍待命并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村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明显形变迹象的危险区域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五级时,村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应急处理紧急会议。村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领导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和避险安置场所,强行组织受威胁群众实施转移避让,保证避险场所安全可靠,安排好被转移群众的生活。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测员加强灾害点和村范围其他区域的巡查和防范,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立即调动村应急队伍及时进行报险救灾,并由村主任或镇驻村干部电告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求取有关方面的援助。采取有效措施严禁被转移群众擅自回流,由村报账员及时把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群众转移工作的实施
(一)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时:1、地质灾害点出现异常变化(例如斜坡发生开裂变形或原有裂缝加宽、加深和加长;斜坡前缘突出浑水或泉水流量明显变大;斜坡上的建筑物出现开裂或倾斜,墙体变形;斜坡上的树木歪斜或水塘突然干涸等);2、接到省、市或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四级以上,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内的群众转移避让。
(二)转移工作实施要求
1、决定:由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村支部书记)批准决定临灾群众转移避让的范围和各危险区域防灾和组织转移行动负责人。
2、应急发布信号:转移避让应急预警信号为喊话、通知或敲锣,应急预警信号发布员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所在地的村民小组组长,由村主任电话通知各村民小组组长按规定时间发出应急预警转移信号。
3、转移行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居住的群众(含外来人口)接到应急预警转移信号后,立即迅速从房中撤出,从灾害点两侧方向进行疏散,按事先选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已确定的临时避险场所或安全地带,对于不肯转移的群众,采取动员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全体转移到位。群众转移后立即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被转移群众回流(详见附表3)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巡查监测到位,预警和自救及时。
(二)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聘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安全可靠,万无一失。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组织进行转移避让的演练。
(三)专人负责被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必要时由镇驻村干部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援助,保证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医疗防疫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村应急队伍除了抢险救灾应急外,还应负责险区域的治安保卫工作,确保被转移群众财产安全。
六、附则
(一)本预案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立即执行。同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和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二)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三)本预案执行情况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若发生险情按速报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灵地镇坑甲村村民委员会
2025年3月15日
附表1
坑甲村纳入汛期临灾转移群众统计一览表
地灾编号 |
灾点类型 |
户主姓名 |
家庭人数 |
备注 |
350423030092 |
泥石流 |
范雪清 |
9 |
外出 |
黄清妹 |
1 |
外出 |
||
严万寿 |
5 |
|
||
严万福 |
9 |
|
||
严作天 |
7 |
|
||
严达山 |
6 |
外出 |
||
严火发 |
3 |
外出 |
||
邓群清 |
9 |
|
||
裴招兰 |
5 |
|
||
严享钟 |
5 |
|
||
严学通 |
5 |
外出 |
||
严金祥 |
7 |
在邓家住 |
||
黄桂招 |
5 |
在牛排岌 |
||
黄晓妹 |
3 |
|
||
严万成 |
4 |
外出 |
||
李炎生 |
4 |
外出 |
||
严茂林 |
5 |
|
||
邓招英 |
2 |
|
||
严先苟 |
2 |
外出 |
||
严火生 |
5 |
外出 |
||
严桂生 |
4 |
|
||
严永祥 |
5 |
|
||
严长生 |
4 |
外出 |
||
严火寿 |
5 |
外出 |
||
严长福 |
3 |
|
||
杨茂盛 |
6 |
|
||
严金保 |
6 |
外出 |
||
严学胜 |
6 |
|
||
严佑秋 |
2 |
|
||
肖大富 |
5 |
|
||
严天水 |
5 |
外出 |
||
赵林香 |
2 |
外出 |
||
严冬发 |
3 |
外出 |
||
严金文 |
5 |
外出 |
||
严金鹏 |
5 |
|
||
严金根 |
3 |
|
||
严华林 |
3 |
外出 |
||
严少康 |
4 |
外出 |
||
严维华 |
3 |
|
||
严国良 |
5 |
在牛排岌 |
||
严文华 |
6 |
|
||
严西仁 |
3 |
|
||
严少油 |
5 |
|
||
罗美群 |
5 |
|
||
严振天 |
6 |
外出 |
||
严炳福 |
4 |
|
||
严金福 |
10 |
|
||
肖道其 |
3 |
|
||
严志华 |
3 |
外出 |
||
严进华 |
5 |
|
||
严少强 |
5 |
|
||
陈美珍 |
2 |
外出 |
||
严少安 |
4 |
外出 |
||
严少平 |
5 |
在牛排岌 |
||
严国富 |
5 |
在牛排岌 |
||
严华明 |
5 |
在牛排岌 |
||
严国基 |
4 |
在牛排岌 |
||
严国仪 |
6 |
在牛排岌 |
||
严华发 |
6 |
外出 |
||
严华彰 |
4 |
外出 |
||
严华昌 |
6 |
在牛排岌 |
||
严振华 |
2 |
|
附表2
坑甲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分工
姓 名 |
职务 |
分工职务 |
主要职责 |
杨丰彪 |
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
组长 |
领导和部署临灾群众转移应急工作,批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
杨金招 |
村委会副主任 |
副组长 |
负责组织灾点巡查监测,确定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并实施临灾转移和组织抢险救灾等。 |
严华昌 |
综治协管员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重点筹集资金和购买物资,确保应急和转移工作顺利开展。汇集和上报监测,灾情等有关资 料,参与转移群众动员安置等。 |
杨金招 |
村妇女主任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认真做好转移群众思想工作和医疗防疫处置事宜。 |
杨锋盆 |
村民兵营长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开展巡查监测,组织基干民兵组成应急队伍,实施抢险救灾保卫工作。 |
严晓红 |
村民小组长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巡查监测,及时发出临灾转移信号,参与实施临灾转移和抢险救灾等。 |
杨丰彪 |
巡查监测 |
组员 |
根据发布的预警等级及险情,相应调整巡查监测密度,做好记录,发现险情及时汇报。 |
杨锋盆 |
村电工 |
组员 |
参与村应急队伍活动,当灾区电力中断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保证安置场所通电。 |
附表3
坑甲村临灾转移工作实施说明表
危险区位置 |
灾害类型 |
受威胁人员 |
防灾责任人 |
预警信号 |
信号发布员 |
避险场所 |
|
户数 |
人数 |
||||||
坑源组 |
泥石流 |
63 |
296 |
杨丰彪 |
喊话通知敲锣 |
严晓红 |
坑甲村部 |
1、遇到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时,村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严格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到逐户逐人全部转移避让。 2、转移时,首先迅速从房中跑出,沿灾害点两侧方向疏散,按事先确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避险场所,严禁顺滑坡方向转移。 3、如果发生新的地质灾害点,首先应做好受灾户的安全转移,同时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自然资源局。 4、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后立即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群众回流。 5、警报解除后,,应逐户通知返回,并严密监测灾害点动态,注意气候变化。
|
灵地镇马寨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村组一级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自救及时,保证辖区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2003]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清流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精神,结合本村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
主要指已发生的尚未彻底异地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居民房前屋后明显存在的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范围。危险性高陡斜坡野外识别标志:高度大于5m,坡度大于45°的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0m,坡度大于60°的岩质边坡,存在明显的形变前兆迹象。
(二)临灾转移对象
临灾转移对象是指明显受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区域范围内居住的群众。(详见附表1)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马寨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组 长:马剑(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副组长:马小辉(村委会副主任)
成 员:由村党支部副主任、支委委员、村委委员、灾害点所在地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等组成。
(二)职责分工
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到人。(详见附表2)
三、应急响应
当接到省级或设区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信息后,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由村主任负责把信息通知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的群众,做好各项防灾和转移的准备工作。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三级时,村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应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进行一天多次的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四级时,村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应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24小时不间断进行加密巡查和监测,村应急队伍待命并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村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明显形变迹象的危险区域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五级时,村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应急处理紧急会议。村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领导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和避险安置场所,强行组织受威胁群众实施转移避让,保证避险场所安全可靠,安排好被转移群众的生活。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测员加强灾害点和村范围其他区域的巡查和防范,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立即调动村应急队伍及时进行报险救灾,并由村主任或镇驻村干部电告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求取有关方面的援助。采取有效措施严禁被转移群众擅自回流,由村报账员及时把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群众转移工作的实施
(一)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时:1、地质灾害点出现异常变化(例如斜坡发生开裂变形或原有裂缝加宽、加深和加长;斜坡前缘突出浑水或泉水流量明显变大;斜坡上的建筑物出现开裂或倾斜,墙体变形;斜坡上的树木歪斜或水塘突然干涸等);2、接到省、市或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四级以上,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内的群众转移避让。
(二)转移工作实施要求
1、决定:由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村支部书记)批准决定临灾群众转移避让的范围和各危险区域防灾和组织转移行动负责人。
2、应急发布信号:转移避让应急预警信号为喊话、通知或敲锣,应急预警信号发布员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所在地的村民小组组长,由村主任电话通知各村民小组组长按规定时间发出应急预警转移信号。
3、转移行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居住的群众(含外来人口)接到应急预警转移信号后,立即迅速从房中撤出,从灾害点两侧方向进行疏散,按事先选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已确定的临时避险场所或安全地带,对于不肯转移的群众,采取动员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全体转移到位。群众转移后立即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被转移群众回流(详见附表3)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巡查监测到位,预警和自救及时。
(二)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聘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安全可靠,万无一失。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组织进行转移避让的演练。
(三)专人负责被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必要时由镇驻村干部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援助,保证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医疗防疫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村应急队伍除了抢险救灾应急外,还应负责险区域的治安保卫工作,确保被转移群众财产安全。
六、附则
(一)本预案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立即执行。同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和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二)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三)本预案执行情况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若发生险情按速报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灵地镇马寨村村民委员会
2025年3月 15 日
附表1
马寨村纳入汛期临灾转移群众统计一览表
地灾编号 |
灾点类型 |
户主姓名 |
家庭人数 |
备注 |
350423010337 |
泥石流 |
马自平 |
3 |
|
马丽美 |
4 |
|
||
邓玉娥 |
1 |
|
||
马春寿 |
5 |
|
||
杨水娥 |
5 |
|
||
马补仁 |
2 |
|
||
上官存发 |
5 |
|
||
黄选高 |
5 |
|
||
马茂文 |
6 |
|
||
赖富娘 |
1 |
|
||
马步雄 |
6 |
|
||
邓银娥 |
2 |
|
||
马起华 |
5 |
|
||
马国仁 |
2 |
|
||
马剑 |
5 |
|
||
马长功 |
4 |
|
||
马明生 |
1 |
|
||
马运发 |
3 |
|
||
马溪发 |
1 |
|
||
马锦裳 |
6 |
|
||
马禾禾 |
6 |
|
||
马步金 |
5 |
|
附表3
马寨村临灾转移工作实施说明表
危险区位置 |
灾害类型 |
受威胁人员 |
防灾责任人 |
预警信号 |
信号发布员 |
避险场所 |
|
户数 |
人数 |
||||||
马家组 |
滑坡 |
15 |
70 |
马剑 |
喊话通知敲锣 |
马小辉 |
马寨村部 |
1、遇到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时,村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严格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到逐户逐人全部转移避让。 2、转移时,首先迅速从房中跑出,沿灾害点两侧方向疏散,按事先确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避险场所,严禁顺滑坡方向转移。 3、如果发生新的地质灾害点,首先应做好受灾户的安全转移,同时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自然资源局。 4、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后立即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群众回流。 5、警报解除后,,应逐户通知返回,并严密监测灾害点动态,注意气候变化。
|
灵地镇古洋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村组一级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自救及时,保证辖区境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2003]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清流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精神,结合本村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
主要指已发生的尚未彻底异地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居民房前屋后明显存在的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范围。危险性高陡斜坡野外识别标志:高度大于5m,坡度大于45°的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0m,坡度大于60°的岩质边坡,存在明显的形变前兆迹象。
(二)临灾转移对象
临灾转移对象是指明显受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危险性高陡斜坡威胁区域范围内居住的群众。(详见附表1)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古洋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组 长:邓桂华(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副组长:邓谋荣(村委会副主任)
成 员:由村党支部副主任、支委委员、村委委员、灾害点所在地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等组成。
(二)职责分工
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责任到人。(详见附表2)
三、应急响应
当接到省级或设区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信息后,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由村主任负责把信息通知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范围内的群众,做好各项防灾和转移的准备工作。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三级时,村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应进入24小时值班状态,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进行一天多次的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四级时,村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应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监测员应对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危险性高陡斜坡24小时不间断进行加密巡查和监测,村应急队伍待命并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村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部分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明显形变迹象的危险区域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五级时,村领导小组立即召开应急处理紧急会议。村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室值班,村领导小组成员按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和避险安置场所,强行组织受威胁群众实施转移避让,保证避险场所安全可靠,安排好被转移群众的生活。村主任、村民小组组长和巡查测员加强灾害点和村范围其他区域的巡查和防范,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立即调动村应急队伍及时进行报险救灾,并由村主任或镇驻村干部电告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求取有关方面的援助。采取有效措施严禁被转移群众擅自回流,由村报账员及时把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群众转移工作的实施
(一)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时:1、地质灾害点出现异常变化(例如斜坡发生开裂变形或原有裂缝加宽、加深和加长;斜坡前缘突出浑水或泉水流量明显变大;斜坡上的建筑物出现开裂或倾斜,墙体变形;斜坡上的树木歪斜或水塘突然干涸等);2、接到省、市或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四级以上,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内的群众转移避让。
(二)转移工作实施要求
1、决定:由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组长(村支部书记)批准决定临灾群众转移避让的范围和各危险区域防灾和组织转移行动负责人。
2、应急发布信号:转移避让应急预警信号为喊话、通知或敲锣,应急预警信号发布员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所在地的村民小组组长,由村主任电话通知各村民小组组长按规定时间发出应急预警转移信号。
3、转移行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居住的群众(含外来人口)接到应急预警转移信号后,立即迅速从房中撤出,从灾害点两侧方向进行疏散,按事先选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已确定的临时避险场所或安全地带,对于不肯转移的群众,采取动员和强制相结合的措施,确保全体转移到位。群众转移后立即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被转移群众回流(详见附表3)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巡查监测到位,预警和自救及时。
(二)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聘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所选定的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安全可靠,万无一失。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组织进行转移避让的演练。
(三)专人负责被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必要时由镇驻村干部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援助,保证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医疗防疫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四)村应急队伍除了抢险救灾应急外,还应负责险区域的治安保卫工作,确保被转移群众财产安全。
六、附则
(一)本预案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立即执行。同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和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二)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三)本预案执行情况及时上报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若发生险情按速报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灵地镇古洋村村民委员会
2025年3月 15 日
附表1
古洋村纳入汛期临灾转移群众统计一览表
地灾编号 |
灾点类型 |
户主姓名 |
家庭人数 |
备注 |
350423020138 |
崩塌 |
邓哲春 |
6 |
|
古洋村部 |
5 |
|
||
350423020135 |
崩塌 |
邓志明 |
5 |
|
350423020137 |
崩塌 |
邓永桂 |
8 |
|
350423020136 |
崩塌 |
邓仲如 |
2 |
|
350423120363 |
高陡边坡 |
邓谋荣 |
3 |
|
350423120362 |
高陡边坡 |
邓可得 |
6 |
现居住人邓清英 |
邓可福 |
3 |
|
附表2
古洋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分工
姓 名 |
职务 |
分工职务 |
主要职责 |
邓桂华 |
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
组长 |
领导和部署临灾群众转移应急工作,批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
邓谋荣 |
村委会副主任 |
副组长 |
负责组织灾点巡查监测,确定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并实施临灾转移和组织抢险救灾等。 |
邓谋荣 |
村报账员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重点筹集资金和购买物资,确保应急和转移工作顺利开展。汇集和上报监测,灾情等有关资 料,参与转移群众动员安置等。 |
邓晓雯 |
村妇女主任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工作,认真做好转移群众思想工作和医疗防疫处置事宜。 |
邓志成 |
村民兵营长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开展巡查监测,组织基干民兵组成应急队伍,实施抢险救灾保卫工作。 |
邓谋荣 |
村民小组长 |
组员 |
协助村主任巡查监测,及时发出临灾转移信号,参与实施临灾转移和抢险救灾等。 |
邓谋荣 |
巡查监测 |
组员 |
根据发布的预警等级及险情,相应调整巡查监测密度,做好记录,发现险情及时汇报。 |
邓木坤 |
村电工 |
组员 |
参与村应急队伍活动,当灾区电力中断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保证安置场所通电。 |
附表3
古洋村临灾转移工作实施说明表
危险区位置 |
灾害类型 |
受威胁人员 |
防灾责任人(电话) |
预警信号 |
信号发布员(电话) |
避险场所 |
|
户数 |
人数 |
||||||
古洋村 |
崩塌、高陡边坡 |
8 |
38 |
邓桂华
|
喊话通知敲锣 |
邓谋荣 |
古洋宗祠 |
1、遇到群众转移行动启动时,村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严格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到逐户逐人全部转移避让。 2、转移时,首先迅速从房中跑出,沿灾害点两侧方向疏散,按事先确定的转移路线转移到避险场所,严禁顺滑坡方向转移。 3、如果发生新的地质灾害点,首先应做好受灾户的安全转移,同时及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区)自然资源局。 4、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后立即进行封闭,设立警示线,确定专人值班,确保治安安全,防止群众回流。 5、警报解除后,,应逐户通知返回,并严密监测灾害点动态,注意气候变化。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