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酒拳歌”美酒与文化的水乳交融

日期:2013-08-31 19:55 来源:本网
| | | |

  自古以来,东坑地处闭塞山区,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村,至今许多习俗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饮酒习俗里也有很深的文化积淀。

  划拳能使饮酒的气氛更加浓烈,各地大体如此,但东坑村民唱酒拳歌的习俗却有别于其他地方。流传至今的有《十五顶帽歌》和《螃壳歌》,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多还会用当地方言演唱,听起来很有韵味。这两首酒拳歌始于何时,是自产或是舶来品,遍询村人无人知晓,无从考证。据说《十五顶帽歌》也称“官拳”,源于古代青楼女子间嬉戏,一般在较随意的场合下使用。酒拳歌最富地方特色的是“唱”:两人落座各伸出一只手,边唱边比划着手指头,唱完了接着进行猜拳。要求口、眼、心手高度谐调,互相配合,不出差错,方能取胜。

  于是各种酒宴上,喝酒行令,开怀畅饮,既热闹,又比智慧、胆量和酒量的情景时常可以看到。酒桌上人声鼎沸,唱的、叫的声音此起彼伏;年轻人争强好胜,气壮如牛;小孩子幼稚的童音也模仿大人模样,煞是可爱;有的老人,威风不减,酒量奇大,敢向年轻人挑战。每猜完一拳,分出胜负,输拳喝酒,赢者便会站起来,双手执杯,恭敬地请对方唱酒,同时还要唱道:“一更把酒叫,酸在两眼昏。退堂碗中内,日落又西沉。莫让酒来冷,莫把酒来添。你听得,古楼上响鼓又一更。老朋友,这杯酒请你慢慢把它尝呀,大家多开心。”

  唱酒拳歌时,对抗的双方都想赢,便有意加快速度,迫使对方在慌乱中出现错乱。若有失误,就要罚酒。尤其是《螃壳歌》,心算要求较快,一旦被逼急了,很容易唱错。无论是《十五顶帽歌》还是《螃壳歌》,若双方同唱均不出错,接着便是猜拳,输拳者都要罚酒。这样一场酒往往要几个时辰才会结束。东坑人通过这种特定的饮酒形式,表现自我,交流感情。饮而不醉,学有所获,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古代东坑人很重视文化教育,东坑历史曾产生了陈定应、陈定通、陈伯坚、陈伯达、陈允升、陈荣抡等令村里人为之骄傲的人物,他们或是高中进士一举成名而天下知,或是受过皇帝嘉奖功成名就退隐返乡过着悠闲富有的生活,他们取得的成就时时都鞭策后人发奋学习、争取进步。由于重文风的流行,东坑酒拳歌在演进和发展中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因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村民思想中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歌词中也有所反映。如“头品顶戴,双子入翰林”和“一品的当朝”,“两榜的进士”等显然就是指这个方面的意思。酒拳歌实际上已超出了饮酒的范畴,它是美酒与文化的水乳交融,是世代辛勤耕耘的东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东坑文化的繁荣依赖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繁衍同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历史上东坑曾多次遭遇土匪的掠扰,但全体村人同仇敌忾,坚决打击来犯之敌。因此,酒拳歌词中多处出现团结就是力量和多子多福的观念。如“三兄弟在园”、“十兄弟满堂呀,财到又高升”及“九子攀肩、十子满堂”等都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意思。

  民俗文化源自于生活,演变也源于生活,如今东坑村除一些老辈对此还铭记在心,年轻人很少会采取这种饮酒的娱乐方式,他们在与外界有更密切的接触后,“酒拳”也渐渐“大同”起来,这样也就失去了一些生活中的原汁原味的内容了。

  附:

  《十五顶帽歌》:头品顶戴,双子入翰林。三兄弟在桃园,四个若五(吾)心。六个如逢春。七巧灵,八仙来。知道九红明呀,文品在么你呀。十兄弟满堂呀,才到又高升呀。三个三、两个两、二个二。全福寿、满堂红。

  《螃壳歌》:(注:即螃蟹)一个螃壳八只脚,两只钳钳一个绣绫罗;两个螃壳十六只脚,四只钳钳两个绣绫罗;三个螃壳二十四只脚,六只钳钳三个绣绫罗;四个螃壳三十二只脚,八只钳钳四个绣绫罗;五个螃壳四十只脚,十只钳钳五个绣绫罗;六个螃壳四十八只脚,十二只钳钳六个绣绫罗;七个螃壳五十六只脚,十四只钳钳七个绣绫罗;八个螃壳六十四只脚,十六只钳钳八个绣绫罗;九个螃壳七十二只脚,十八只钳钳九个绣绫罗;十个螃壳八十只脚,二十只钳钳十个绣绫罗;钳呀钳不起,宿呀宿在河。

  《猜酒拳歌》:拳子都来划。一品当朝,两榜进士,三无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福长寿,七女下凡,八仙飘海,九子攀肩,十子满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