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时期在清流广为传唱的客家山歌

日期:2013-08-31 19:55 来源:清流县政府办
| | | |

工春福

  清流民歌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极为广泛。地处清流山区的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下田耕作、婚姻爱情、评论时政等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歌。唱山歌,唱出客家人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她已成为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伴侣。在单调、沉重的生活和工作中,山歌年复一年的伴随着他们走过漫长的岁月。

  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1930年1月,毛主席,朱总司令带领红军进入清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苏区政府和红军的引导和鼓励下,苏区人民唱山歌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当时群众创作的山歌至今还在流传的就有l00多首,这些山歌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

  类型:

  一、歌颂红军解放清流的山歌

  从1930年1月,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红军进入清流,至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清流人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在革命运动中,山区的民歌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创作大量支持革命、拥护红军和歌颂新生事物的山歌,如《韭菜开花》这首山歌就充分反映出苏区百姓剪掉髻子当红军的英雄气概;《革命到底不》、《我们胜利了》、《革命要成功》等山歌体现对革命前途充满坚强的信心;《做草鞋》、《送郎当兵》、《少先队上前线》体现苏区百姓支持红军和参军参战的动人场面,把当时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运动都写出来了,唱出来了!

  二、婚姻爱情的山歌

  婚姻和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主题,清流民歌中描写这方面内容的占较大的比重。红军进入清流后,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得到苏区人民的衷心拥护。特别是处在低层的客家妇女,在残酷的封建制度压迫下最为痛苦,她们白天要承担沉重的农活,收工后忙着挑水做饭,照料孩子,晚上还要缝补衣服,直到更深夜静时,她们才能轻轻地哼着山歌,一吐心中的苦水,如《妇女可怜歌》、《寡妇歌》、《十八老婆三岁郎》、《世上最苦童养媳》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出来。红军来到清流后,婚姻自主的新风迅速掀起,于是像《自由结婚更开心》、《送郎歌》、《老妹爱恋有情郎》、《老妹好比月光光》、《妹不嫌你耕田郎》等山歌便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润泽山区的大地,处处呈现山花烂漫的景象。

  三、劳动生活歌

  这类山歌内容相当广泛,它写出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写劳动中的愉快情绪,也写沉重劳作中的忧伤。如《放牛歌》、《采茶歌》、《拖树歌》、《砍柴歌》等,都是群众喜爱听的山歌。旧时,清流山区除了耕作为主业外,尚有伐木、做纸、打铁、制锅、制茶、竹编等副业,从各种门类的工作中产生出来的歌谣,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如伐木、放排、打铁等都是笨重的体力劳动,需要喊号子及提出警句,以取得步调一致来完成工作任务。长时间的放牛、砍柴、做竹编、编草鞋等活计又需要用哼山歌来消磨时光和调节单调寂寞的操劳,所有这些都说明山歌与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说明客家人爱唱山歌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爱唱山歌的习俗没有改变,他们继承当年唱革命山歌的传统,继续把清流的客家山歌发扬光大。新涌现出来的新歌手,一方面继续演唱苏区时期的《韭菜开花》、《劝郎当红军》等山歌,一方面继续演唱苏区时期流行的《韭菜开花》、《劝郎当红军》等山歌,另一方面又不断创作新歌,如林畲的民歌手孙顺平创作的《毛委员当年到清流》,便是真实描述毛泽东同志当年进入清流在林畲塘堀村夜宿前,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思想的情景;里田歌手罗文森创作的《红军歼敌锅蒙山》则是歌颂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在里田锅蒙山打胜仗的场面;林畲女歌手官月娥创作的《戒嫖戒赌歌》是针对时敝而发的;长校歌手江海澄创作的《六月半》则是描述解放手翻身作主农民获得稻谷丰收的无限喜悦的情景;城关著名歌手杨维仁多次参加县、市民歌比赛获奖,他擅长演唱情歌和劳动生活山歌,音色嘹亮、高亢,具有浓厚的客家山歌韵味,深受人们的赞赏。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创作的山歌,大部分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在悠久的海洋般的诗坛中,民歌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客家山歌又算得上各类民歌中的奇葩。好短小,押韵,易唱、易记、客家口语化,博得清流人民的喜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