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奇葩]清流“三角戏”

日期:2013-08-31 19:55 来源:清流县政府
| | | |

    “三角戏”,顾名思义就是三个角色唱一台戏,主要行当由生、旦、丑组成,早期乐队只有一人,操持着大小锣、堂鼓、小钹,没有剧本,没有曲谱,由师傅口授、演员清唱,锣鼓过门。尔后,乐队增至3-5人,文场有二胡、京胡、中胡、三弦、笛、扬琴等。武场有鼓板、大小锣、大小钹、小堂鼓、碰铃等。三十年代由江西入宁化流经清流县东华乡供坊村,是一个四人的三角班,夫妻唱戏,人又称它为夫妻戏。每到农闲、节日夜晚,戏班与村民同乐,吹箫弹唱,吸引了诸多的青少年,自发地在邻近村寨演出,互相观摩,切磋技艺。

  三角戏唱腔以五声阶为主,板式以宫调为主,还有商、征、羽调式。声腔不统一,兼收各剧种的多变手法,唱出不同的感情:小旦唱腔欢快、秀丽、柔和、优美、小生生唱腔细腻、柔中带硬,老生唱腔激昂、粗犷、洪亮、沉着、节奏性强,丑角唱腔忽强忽弱,忽高忽低,灵活多变。尔后,戏班原有的曲调逐渐演化,渗入了江西采茶戏的部分唱腔,吸收了民间小曲、山歌、凤阳歌等,建国后,又吸收了汉剧、赣剧、潮剧的曲调.大大充实了音乐内容,丰富了音乐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三角戏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青龙山》、《落马桥》、《才郎别店》、《山伯访友》、《铡美案》、《碧玉簪》、《五女拜寿》等。1967年,在三明地区闽剧团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还改编演出了《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戏。历经几十年的繁衍,这朵戏剧舞台上的奇葩、文艺百花园中的鲜花不知醉倒了几多山乡儿女,他们百看不厌,百唱不衰。当地老百姓自豪地向人们夸耀:“我们供坊三角戏团永远年轻!”

  团长叶兴万年近花甲,几十年饱经风霜使脸颊布满道道纹沟,可还是淹没不住他那满身的戏味和艺术稚气。他说:“自从五七年正式组团以来,多少个春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们这些泥巴汉子和厨灶娘们,宁可啃糠咽菜,就是不愿丢掉手中戏鞭,脱下身上的戏袍,硬是撑了过来,就连文化革命中,造反派耍砸我们的戏台,烧我们的戏衣,我们也千方百计地保护了下来”。多么朴实的语言!从团长的身上, 可以窥见这个戏班执著追求艺术的精神品质。半个世纪以来,演职员们没有拿过半文补贴。仍然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这一块艺术天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这个原来只有几个破落角色.几件破旧戏衣,几把破烂胡琴,几幅破眼锣鼓,就近在几个小村凑热闹的小戏班,发展为拥有几万元固定资产,几十个演职员,方圆几个县颇具影响的剧团。

  九十年代初,在县、乡政府的重视,文化部门的支持辅导下,这个剧团被列为县文化《芳草计划)试点,更使演员素质和设施装备大大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剧团曾到宁化县的十多个乡村巡回演出,村民们都说,我们的老主顾又添了新姿。同时,剧团还被邻省江西石城、宁都等几个县邀请去演出,也得到了好评。为隆重纪念毛主席《在延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剧团又赶排了几出折子戏,参加乡文艺汇演,使观众无不折服。(王务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