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民俗】南山古戏台

日期:2013-08-31 20:35 来源:本网
| | | |

  戏剧是中国民间古老的艺术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古时的戏剧最初是在乡村、城镇的广场平地上演出,用草绳在地上围成一圆圈为表演区,民间称之为“牵草绳”、“地下棚”。南宋年间,清流民间开始有了搭棚演出,起初为临时性戏棚,随后出现露台。可惜,风蚀雨注,火焚兵毁,我们已无缘看见这早期的戏台了。

  明清时期,由于寺庙的大量出现和庙会活动的盛行,清流许多乡村在造庙的同时,附带建造固定性的寺庙戏台。对戏剧情有独钟的赖坊乡南山村民,不仅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时要演戏,而且在诉讼之后也要对败诉者罚戏。每逢节日、庙会,民间剧团纷纷进村表演,推动了固定戏台的建造。只是由于建造的年代久远,在南山村尾建造的这座古戏台,已落得破败不堪了。

  我估计,当时南山村附近几个人口较多的村庄,都建有类似的砖木结构永久性戏台,是当地最热闹的去所,戏台的建造对促进戏剧发展和丰富山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山戏台诞生于农村,它不同于城市的戏台,有着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宗族血缘关系与法治地位,它的建造一开始就与祠堂家庙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在宗族祠堂和家庙里举办戏剧演出活动,既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宣讲做人要忠孝礼义、尊祖敬上的道理,亦可体现宗族的威严,教育全村支丁,起到警世育人的作用。如今,南山古戏台的正前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关帝庙,四时香火不断,不可能与戏台没有关系。

  南山戏台建成后上演了哪些戏剧,从何时开演,已无从知晓。只能从一些古老的流传中得到零星的启示。是时,在这戏台上献艺的有从长汀、连城、宁化等地请来的名优,也有本县、本乡、本村艺人组成的戏班。场面之大,人数之多,演出之繁,盛极一时。即便没有戏班来演出,戏台前总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是闲时村民聚会聊天之处。

  可以肯定地说,是戏剧活动的繁荣和演出需要,促成了南山戏台的建造。因此,南山戏台的建造,多少反映出当时南山村文化艺术事业相对较繁盛。古戏台坐东朝西,朴素简洁,古朴大方,正面为牌楼式,底台为砖石;戏台宽约6米,深约4米,台高约2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为砖,演出时上铺台板。上层为木架构的屋子,台上的木构件上雕刻着精美浮雕,但现在多已不存在。戏台后面有一间与台面相当大小的厢房,为演员化妆之所。戏台前是一处约300平方米观看区,现在也是破落不堪了。

  南山古戏台,在经历了明清时期红极一时后,至民国时期已基本衰败。“文革”时戏台被人敲掉了许多雕花木构件,古戏台上的匾牌也被付之一炬,台旁一株百年古樟作为见证,默默地记录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然而古戏台还是幸运地保存下来了,真的很不容易,虽然此后一直没有多大用途,只是象征性地堆放一些杂什或作为村人避雨的场所,古戏台左侧不知何年还建起了一间农家仓库,四周杂草丛生,人们已很难将它同昔日的文化中心和嚣闹联在一起,但它曾经所起的作用和在村民心中的位置却是村中任何一个建成筑标志所无法取代的,它至今所呈现的正是南山村历史文化的昌盛和风俗习惯,具有较高的存留和研究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