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风俗】长校的丧葬习俗
作为客家人,长校一带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他们在丧葬方面也保留着一些较特别的习俗。
1、灵堂设置
长校人只有在家乡去世的,才能在宗祠里摆设灵堂,而客死他乡或死于医院的,只能在桥头村尾搭个大棚,摆个简陋的灵堂。所以不少人在临终前都要送回家里,希望能够魂归故里,上得了宗祠。
2、报丧与奔丧
长辈去世后,孝家要派族亲到外家(即舅氏家)那里登门报丧。外家要准备三牲(鸡、肉、鱼等)九礼(粉干及香菇等一些菜蔬),包好“豆腐干钱”(给死者家属买祭品的礼包,一般几角钱,死者家属是不能收的)。准备就绪后,一群外家一起前往死者家奔丧。奔丧队伍在离灵堂二三十米处就开始坳哭,孝家人听到哭声燃响爆竹,迎接外家,孝家的媳妇们在外家面前要哭得更加响亮。外家前来奔丧不能超过午时,而且一般不在孝家过夜。外家如果没来,死者一般不能下棺入殓,否则外家会对死者的死因产生怀疑,甚至发生争端。3、择吉课
择吉课包括选定三个时间,一是死者下棺入殓,二是灵枢出送,三是墓地竖碑。择吉课的先生将吉课写好,贴在灵堂显眼的柱子上,内容除了三个时间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死者下棺时什么岁数的人(包括死者家属和其他人)应该回避。哪些人应该回避主要是根据生者与死者出生年月的干支冲克的原理来推定。
4、出送
出送有二种,一种是扶灵出送,一种是捧灵位出送(由于时间冲突,灵枢己先行送出)。出送前亲属要进行祭拜(相当于告别仪式)。如果死者比较有名望,祭拜就可能很隆重,参加者可扩大到族亲和外戚。司仪要给每个祭拜者写一篇祭文,祭拜者则要给司仪一个小红包,以表示感谢。祭拜时司仪念着一篇篇祭文,声音抑扬顿挫,令听者伤悲;祭拜者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神情肃穆,情景很是悲戚。出送时亲属披麻带孝,一路坳哭不止。送至村尾的岔道口,亲属跪在地上,司仪主持亲属与死者的最后告别,并散发粮米(有米、豆、茶叶、钱币等,表示将来宝贵盈门、衣食无忧之意),待棺木或花圈送走后,亲属才起立返回。
5、做功德与烧灵屋
如果死者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灵枢出送时间也宽余,一些人家会给死者做上一场功德(法事),烧上一座灵屋(纸房子)。
做功德就是请一帮和尚尼姑给死者做法事,念经超度,希望死者庇佑后人,也可早日转世投胎。法事完后要烧一座灵屋给死者,让死者到阴间也有吃有住。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可能烧金楼(比灵屋更大更好的纸楼房),现在有的甚至烧纸做的冰箱彩电手机给死者。烧金楼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族亲顺便烧一些装满金银纸锭的纸箱给他们那些早已化成泥土的亲人。据说阳世是亲,到了阴间还是亲,让死者捎些东西是无妨的。
6、做地竖碑
做地就是造坟墓。长校人比较讲究风水,建造坟墓要请风水先生选好地点,包括山的走向(来龙去脉)、墓地朝向、墓地周围山势植被等等,连墓地里的棺木朝向都有讲究,目的是希望选中的风水宝地能够荫庇后人。棺木人葬后要选吉时竖起墓碑。竖碑时司仪念起祭文,亲属燃起爆竹,有的甚至有不少族亲前来燃放爆竹,对选中的风水宝地表示祝贺。如果死者的生辰八字与山的走向相冲,那竖碑时就可能冷冷清清,有的甚至下葬时只能倒扣墓碑,另择良辰吉日再竖墓碑。
7、培土守孝
死者葬后第三天早上,亲属要到死者墓地培土祭祀,叫做“三朝”。在死者周年和三年的忌日,亲属也要到墓地培土祭祀,大约取的是古人守孝之意。祭祀时亲属要穿白衣白裤,如同披麻带孝,祭祀完方可脱换。
总之,长校的丧葬习俗程序繁多。这些习俗反映出亲情、孝道,也充满了迷信色彩。不过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现在长校的丧葬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李华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