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岁时习俗(一)

日期:2018-07-18 14:38 来源:清流县方志办
| | | |

立春  立春俗称“交春”,清流人十分重视。立春日一早,家家设好香案,摆好供品。在案桌上贴上“春到财来”“春临福至”“春福满堂”“迎春接福”等祈福红纸条,大门倒贴“春”字,门两侧插上刚绽初芽的翠柳接春。时辰一到,家家户户点香烛、放鞭炮,迎接春神到来,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旧时,县官在这天必恭行迎春大典,即“鞭春牛”。事先,由一农民将一披红挂彩的大水牛,牵至东门桥头,所有绅士及属员聚集在此恭候,并备好供品,一俟在众人簇拥下的县官坐轿到达,鼓乐齐奏,县官带领大家焚香、奠酒,朝东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县官手执柳条,牵动牛绳,轻策三下,表示重农亲耕。

除夕、春节   除夕俗称“老历年” 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起,称“入年假”。清流各地自旧历年十二月二十五(即小年)始,置办年货、做豆腐、蒸年糕,炸麻蛋、米粿和油豆腐等。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即开始打扫卫生,连桌椅板凳都要清洗一番。除夕日,家家撕去门上褪色的旧对联,重新贴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新红联,把历代祖宗遗像画轴按照辈分悬挂中堂,没有祖宗遗像的,则写个历代一脉宗亲神位,贴在神龛上。摆上供桌、三牲供品供奉祖先。是夜,全家欢聚,吃年夜饭、守岁。

零点正,开大门,燃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正月初一,晨起洗漱后,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发给晚辈一个红包做压岁钱。从入年假起到过年的六、七天,大人小孩都不许说粗话骂人,不许打架闹事。大年初一至十五,不许讨债,欠债人可大方上街。

龙津镇拔里村一带仍保留大年初一请家狗“选食”习俗。即把猪肉(代表肉类)、麻蛋(代表谷类)、炸豆腐(代表豆类)各1份同时喂食自家养的狗。家狗最先选食的,可作一年农事的参考。这一习俗起源于纪念和感谢神农炎帝的狮子狗到天上偷取稻种供人类种植、食用的传说。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各家均备有清茶、桔饼、花生、礼饼,用来招待客人。长校一带还盛行新年请新女婿风俗,凡五代以内的血脉宗亲都要轮流宴请。一些地方习俗正月初二乃“转妹家”日,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不去别家串门。正月期间,灵地、李家一带时兴舞狮拜年,城关坪背青年则乐衷于荡秋千等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清流城关举办猜谜、“攻炮城”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元宵  即正月十五,俗称“正月半”。家家户户炸麻蛋、杀鸡、杀鸭、买肉,忙个不停。汤圆、油炸春卷是清流客家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吃春卷乃沿袭古代中原汉民的传统习俗。摆五坊(即城中各坊将家中收藏的字画古玩、花卉盆景等集中到城隍庙陈列展览)、散福(即走东家串西家道贺,喝杯把酒即走下家)、民乐演奏、十番锣鼓、京戏表演以及夜间的龙灯、船灯、舞狮、高跷、踩马灯、花灯、为各地传统民俗活动的主要项目。乡间还盛行巨型花灯,将几百盏的油灯叠架成一个宝塔,十分壮观。元宵节送灯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灯”与“丁”同音。因而,娘家会给新婚的女儿送去莲花灯,一有添丁的意思,二是莲花并蒂,希望女儿女婿白头偕老。历史上,元宵节还伴随着驱邪逐瘟的送瘟船活动。是夜,暮色初合,县城东门桥边聚集着众多的男男女女。在岸边泊着一艘用薄木板钉成的船,船的周围用薄的竹片扎成船舱,外面糊上红红绿绿的色纸。船舱四壁画着十二生肖的肖像,这就是瘟神乘坐的船。舱内装着由各家各户送来的猪毛、禽羽等杂物及花炮。迷信说法认为,将家禽牲畜的毛羽送上东去的瘟船付之一炬,即可保当年六畜兴旺,全家平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