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岁时习俗(二)

日期:2018-07-18 14:40 来源:清流县方志办
| | | |

清明  每逢清明,家家户户上山扫祖坟、踏青。人们带上传统糕点、米粿及三牲、挂纸[又叫压纸,象征为先人居处所添的新瓦。挂纸一般为长方形,颜色有黄、白及五色三种。通常用小石块分别压在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就是土地神)上]。先将列祖列宗的坟墓周围杂草、灌木劈除,为坟墓培上新土,扫净墓前尘土,摆上米酒、供果,燃起香烛,子孙磕头行礼,寄托哀思。焚化纸钱,事毕,燃放鞭炮,呼唤先人前来收钱。大姓家族按辈分、房次轮流祭扫祖墓。

立夏 “立夏”节气,表示夏天开始,昼长夜短,天气渐热,人易疲劳,四肢无力。为了蓄积补充体力,聪明节俭的客家先人就地取材,利用自产的大米制作出“立夏丸”美食,以此补充营养,强身健体。俗谚云:“吃了立夏丸,腰板脚骨硬健好种田。”“立夏不做丸,倒霉到明年。”因此,旧时无论再穷再苦的人家,就是借米,也得吃上“立夏丸”。凡有丧事家在孝服期内不能做立夏丸的,则由亲戚朋友相互馈送食之。

“立夏丸”制作方法是用一半糯米,一半粳米,浸泡后磨粉,加入碱水煮过、剁烂的鼠曲草、艾草,以及适量盐或糖调味,下锅搅拌煮熟后,捏成手指大小和长短的丸子或圆子,佐以田螺菜、竹笋、香菇、芋子、葱蒜和肉加以烹饪。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能饱食一顿“立夏丸”,便是最大的满足。因此,清流人年年立夏都会做上一餐“立夏丸”,以图个平安、健康、吉利

相传,立夏始,牛进入大忙,会向人借力,人人须早起以免力气被牛借去。因而,此日农家老小都提早起床。而养牛农家早晨则给牛喂食由夹生米饭揉成团做成的“硬饭粿”也称“禾头粿”。 

端午  俗称“五月节”。家家户户都提前包好粽子,并分送亲友,俗称“送节”。端午节这天,家家都在门上挂艾叶、菖蒲、葛藤,以“辟恶镇邪、灭虫除害”。大人、小孩都洗药浴,药浴里的香藤、草药均采自山上,洗药浴可解毒除秽,不染疫疬。过去,大人会给小孩佩戴装有冰片、雄黄熏草、艾叶、五谷等制成的香包,用于驱邪。煮红蛋,意即平安蛋,除给自家孩子吃,还分送邻居或亲友孩子,祝福孩子们身体健康。龙津、嵩口等地在此前后还举办划龙舟、水上捉鸭比赛,增加节日气氛。

“七月半”   即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 节,亦称“鬼节”。人们烧冥纸祭先人。给三代内已故亲人烧的纸钱是用金银纸叠成元宝状,折叠时燃香1支;叠好的金银元宝装入用纸糊成的“邮包”,写上已故亲人的姓名和“邮寄人”的姓名,在午饭后焚烧,纸灰冷却后用纸包好抛入河流。同时,也要在路边插香烛,烧点纸钱、将素食丢放郊野,意在超度孤魂野鬼。

吃新   “吃新”也称“尝新”,就是吃新米饭,农村较为盛行,后来逐步风行至城镇。“吃新”在农历六月。每当早稻成熟、新谷登场,农村就按照传统日子品尝新粮,庆祝丰收。此前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做米粿、糍粑或炸麻蛋,当日则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尝新”。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清流俗称“八月节”。全家老少团团围坐,吃月饼赏月华,因此,也叫团圆节。当日会在厅堂点香火敬奉祖宗、神明,供上月饼和茶、酒、水果等。晚上月亮初升后,一家人一边享团圆赏明月、一边品月饼、话家常。旧时,农村还有请“扁担神”“月姑姐”,以及烧瓦塔、燃烟堆等拜月习俗。

重阳  俗称“九月节”。当日,农村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包地瓜包,宴请亲友。一些单位组织登山、菊展等活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9月9日定为“老人节”后,各乡镇、各村老人协会都在重阳节前开展敬老活动,给老人集体祝寿,发放红包等。

冬至  俗称“冬年”。清流人历来有冬至进补习俗。一般为吃狗肉、当归炖猪蹄、猪肚包鸡等。清流人还有在冬至前酿酒、冬至放水习惯,认为冬至这天的水最好,酿出的米酒最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