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历史名人
日期:2013-08-31 20:22
来源:本网
|
|
|
|
1、清流人:“清流人”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在清流境内活动。1988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专家在清流沙芜狐狸洞(九龙洞)考古时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清流人”。把狐狸洞群称为“八闽历史第一洞”,被誉为“闽人之源”。据专家考证,“清流人”与台湾“左镇人”同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晚期智人。“清流人”的发现,填补福建旧石器时期考古的空白,将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至一万年以前,为闽台同根提供有力的实物佐证。
2、巫罗俊(582——664):清流开山始祖。隋大业年间(605-617),巫罗俊随父从南剑州(南平)迁居黄连(清流)。巫罗俊率众在黄连开山伐木、垦荒拓土、建设家园,筑土堡、建土寨、防御匪冠,黄连境内人民安居乐业。巫罗俊成为黄连首领。 唐贞观三年(629),巫罗俊到皇帝行营上疏,奏称黄连地广人多,可授田定税。朝廷嘉纳此举,授镇将一职令其垦荒自效。唐高宗乾封二年(667),黄连正式设镇。巫罗俊墓葬在嵩溪镇黄沙口村,并建“福谭院”,春秋享祭。
巫罗俊(582——664):号定生,祖籍山西夏县,隋大业年间(605-671)迁居福建黄连(今清流、宁化),并率众在此垦荒拓土、开山立业,建立黄连镇。
3、江礼(946——1001):清流嵩口人。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进士,湖南潭州判官。乾德元年因张文表、周保权闯乱,占据湖南潭州。募容钊招讨张文表,取周保权。江礼奉命帅二千乡兵征讨,往潭州府和募容钊会师与贼周保权力战于湘阴之野,于宋真宗咸丰三年,庚午(1001)以身殉国,亡年五十五岁。葬于清流大路口龙分洞凉伞岽。乡人感叹江礼乡贤、忠孝、忠烈之义,因此立祠。宣和元年,敕封感应江公判官之神。建庙于嵩口溪上。
江礼(946——1001):字恭叔,号福潭。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进士,湖南潭州判官。
4、王祖道(?-1108年):清流县建县始祖。宋元符元年(1098),时任福建提刑按察司的王祖道巡视各郡县,当时在宁化麻仓里(清流)休息。他发现清流清溪环绕,山明水秀,碧水萦回;遂以此处地界广远、难以管理为由,奏请朝廷划宁化6团里、长汀2团里另行置县;并以“溪流回环清澈”取县名“清流”,此为清流设县之始和县名由来。王祖道成为清流建县始祖。
王祖道(?-1108年):字若愚,福州人,官至刑部尚书。
5、裴应章(1536——1609):清流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任太仆寺少卿时,曾出使辽国,回朝后呈奏著名的《防辽表》,他提出屯甲励兵、修明政治、爱护百姓、防备辽国入侵主张,深获当朝嘉奖和采纳。裴应章任太常寺少卿时,因平叛郧阳判乱有功升任户部侍郎。他为官清正,爱民重士,返乡后睦亲友邻,深受乡梓爱戴和后世敬仰;万历三十七年元月在清流病逝。神宗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靖”。裴应章代表作有《水上一丼》:“手执长杆击碧流,一声惊破楚江秋。千条白练分还合,万颗明珠散复收。红蓼滩头惊宿鹭,白苹洲上起眠鸥。如逢此处无鱼钓,捡点丝轮别下钩。”
裴应章(1536——1609):字元暗,号淡泉,清流城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6、裴春(1878——1943):画家、清流人,一生潜心于钻研国画。他把仿芥子园画法绘成画谱,分山水、人物、鸟兽、鱼虫、草木、花卉、楼阁、写生八册。裴春青年时曾随友人侨居新加坡,画作曾获新加坡画展一等奖。后又辗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写生绘画。宣统二年(1910),裴春登临武夷山,精心绘成《武夷山全图》小中堂一幅,画中百景俱备,细腻工整,结构谨严,十分逼真,蜚声画坛。
裴春(1878——1943),字雨樵,画家,清流城关人。
7、王连三(1926——1986):王连三创作的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管弦乐队助奏的乐曲《采茶谣》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此曲随即传播到美国、法国、瑞士等许多国家。他自幼酷爱音乐,民国30年考入福建国立音专,成为大提琴主修班优秀毕业生之一;40年代他常在台、港、江、浙、闽等地巡回演出,获得好评。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以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演奏员并作曲和教学。1954年他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以满腔热情投入祖国音乐事业。王连三毕生致力于音乐,尤其是大提琴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他的音乐造诣,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蜚声海内外。《采茶谣》和《风雨童年》组曲被列为我国音乐院校必修曲目。
王连三(1926——1986):清流城关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大提琴民族化最热忱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大提琴教育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8、张籍(767——830):唐宪宗元和年间,张籍看望时任汀州刺史的好友元自虚,由北方入闽至延平,溯沙溪及燕江而上,过清流九龙滩(又称九龙溪)。因清流山川秀美,蓝天白云,环周如画,或层林幽谷,或小桥流水,风中还不时传来牧童的笛声。九龙溪畔一群白鹭溪畔盘旋,好像在烟雨迷离中化为白衣仙子舞姿翩翩,令张籍目迷神驰,酩酊欲醉,仿佛在半醉半醒之间。张籍上岸游览数日,写下《送汀洲元使君诗》:“曾成赴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为郡暂辞双凤阕,全家远过九龙滩。山乡只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
张籍(767——830):字文昌,唐朝著名乐府诗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元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
9、文天祥(1236-1283):南宋景炎元年(1276),文天祥护驾端宗赵昰、国母杨氏到南剑洲(南平);他们过汀州,经清流,沿途招募义军,以图恢复宋室江山。4月中旬,文天祥坐镇清流指挥抗元。当文天祥和清流勇士雷三益带领官兵途经嵩溪北斗山时,文天祥见北斗山石群奇峰兀立、壁削千仞,石群四周云雾漂渺,矗立在树林蓊郁之中,他挥毫写下“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的著名诗句。文天祥在清流还遇见同村邻居刘小村。他乡遇故知,文天祥在清流写下诗篇《呈小村》:
予自剑进汀,小村过清流来迎,不图此生复相见。
万里飘零命羽轻,归来喜有故人迎。
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
疑是仓公问已死,恍如羊祜说前生。
夜阑相对真成梦,清酒浩歌双剑横。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著名民族英雄。
10、蔡襄(1012-1067):宋嘉佑4年(1059),时任泉州太守的蔡襄慕名清流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当年5月上旬,蔡襄择日来到清流沙芜拜谒“九龙庙”及九龙神(九龙神即“水神”,在当时与“妈祖”齐名)。蔡襄眺望沙芜九龙滩,青山含翠,怪石奇洞;古树先人,岁月悠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蔡襄感慨万千,心旷神怡,在沙芜九龙庙写下《宋安济庙潜灵王谒》一诗,诗云:“远远青山叠叠峰,峰前真宰读书翁。半岩冷落高宗雨,一洞凄凉吉甫风。溪隐豹眠寒雾露,井凋风宿旧梧桐。九龙山下英雄气,尽属君王宇宙中。”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书法家,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
11、石达开(1830-1863):1857年5月,石达开率太平军十万余众抵清流,并在距县城10里处的十里铺与厦门返乡赴母丧的廖朝彬部队激战,石达开指挥有方大获全胜。石达开在清流期间,组织当地群众参加太平军,反抗清政府统治。7月,石达开转屯沙芜洞口村燕子岩,其余部活动至1861年。燕子岩现仍有垒筑的石阶、隘口、瞭望台、练兵场等旧址。
石达开游白龙洞诗句:“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石达开(1830-1863),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一,被封为左军主将、翼王。
12、毛泽东(1893-1976): 1930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从连城进入清流,途径沙芜、余朋、温郊、林畲,亲手点燃了清流人民革命星星之火。在清流期间,毛泽东带领红四军将士一方面积极宣传红军的革命精神,组织群众参加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清流有6000多儿女参加了红军),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清流成为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在清流期间,毛泽东写下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词,高瞻远瞩地展现“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好革命前景。林畲现存毛泽东旧居、红军医院、红军井、红军路、红军标语等革命历史遗迹,是省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基地。
《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3、朱德(1886-1976): 1930年初,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由连城进入清流,途经李家、灵地,翻越鳌峰山后进抵长校、里田,到达地势险竣、沟壑纵深、溪流交错、易守难攻的锅蒙山(当时红军进宁化的必经之路)。红四军在此与国民党保卫团马鸿兴部遭遇,在当地群众引导下,朱德指挥红军占领有利地形,迅速出击,歼敌6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在这一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党组织发动农民群众举行武装暴动,相继建立了里田等乡苏政权,清流革命斗争由此进入新阶段。锅蒙山战斗已载入《中史革命根据地词典》。1931年6月,朱德率红一方面军解放清流部分区域,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汇合。
朱德(1886-1976)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2、巫罗俊(582——664):清流开山始祖。隋大业年间(605-617),巫罗俊随父从南剑州(南平)迁居黄连(清流)。巫罗俊率众在黄连开山伐木、垦荒拓土、建设家园,筑土堡、建土寨、防御匪冠,黄连境内人民安居乐业。巫罗俊成为黄连首领。 唐贞观三年(629),巫罗俊到皇帝行营上疏,奏称黄连地广人多,可授田定税。朝廷嘉纳此举,授镇将一职令其垦荒自效。唐高宗乾封二年(667),黄连正式设镇。巫罗俊墓葬在嵩溪镇黄沙口村,并建“福谭院”,春秋享祭。
巫罗俊(582——664):号定生,祖籍山西夏县,隋大业年间(605-671)迁居福建黄连(今清流、宁化),并率众在此垦荒拓土、开山立业,建立黄连镇。
3、江礼(946——1001):清流嵩口人。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进士,湖南潭州判官。乾德元年因张文表、周保权闯乱,占据湖南潭州。募容钊招讨张文表,取周保权。江礼奉命帅二千乡兵征讨,往潭州府和募容钊会师与贼周保权力战于湘阴之野,于宋真宗咸丰三年,庚午(1001)以身殉国,亡年五十五岁。葬于清流大路口龙分洞凉伞岽。乡人感叹江礼乡贤、忠孝、忠烈之义,因此立祠。宣和元年,敕封感应江公判官之神。建庙于嵩口溪上。
江礼(946——1001):字恭叔,号福潭。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进士,湖南潭州判官。
4、王祖道(?-1108年):清流县建县始祖。宋元符元年(1098),时任福建提刑按察司的王祖道巡视各郡县,当时在宁化麻仓里(清流)休息。他发现清流清溪环绕,山明水秀,碧水萦回;遂以此处地界广远、难以管理为由,奏请朝廷划宁化6团里、长汀2团里另行置县;并以“溪流回环清澈”取县名“清流”,此为清流设县之始和县名由来。王祖道成为清流建县始祖。
王祖道(?-1108年):字若愚,福州人,官至刑部尚书。
5、裴应章(1536——1609):清流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任太仆寺少卿时,曾出使辽国,回朝后呈奏著名的《防辽表》,他提出屯甲励兵、修明政治、爱护百姓、防备辽国入侵主张,深获当朝嘉奖和采纳。裴应章任太常寺少卿时,因平叛郧阳判乱有功升任户部侍郎。他为官清正,爱民重士,返乡后睦亲友邻,深受乡梓爱戴和后世敬仰;万历三十七年元月在清流病逝。神宗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靖”。裴应章代表作有《水上一丼》:“手执长杆击碧流,一声惊破楚江秋。千条白练分还合,万颗明珠散复收。红蓼滩头惊宿鹭,白苹洲上起眠鸥。如逢此处无鱼钓,捡点丝轮别下钩。”
裴应章(1536——1609):字元暗,号淡泉,清流城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6、裴春(1878——1943):画家、清流人,一生潜心于钻研国画。他把仿芥子园画法绘成画谱,分山水、人物、鸟兽、鱼虫、草木、花卉、楼阁、写生八册。裴春青年时曾随友人侨居新加坡,画作曾获新加坡画展一等奖。后又辗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写生绘画。宣统二年(1910),裴春登临武夷山,精心绘成《武夷山全图》小中堂一幅,画中百景俱备,细腻工整,结构谨严,十分逼真,蜚声画坛。
裴春(1878——1943),字雨樵,画家,清流城关人。
7、王连三(1926——1986):王连三创作的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管弦乐队助奏的乐曲《采茶谣》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此曲随即传播到美国、法国、瑞士等许多国家。他自幼酷爱音乐,民国30年考入福建国立音专,成为大提琴主修班优秀毕业生之一;40年代他常在台、港、江、浙、闽等地巡回演出,获得好评。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以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演奏员并作曲和教学。1954年他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以满腔热情投入祖国音乐事业。王连三毕生致力于音乐,尤其是大提琴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他的音乐造诣,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蜚声海内外。《采茶谣》和《风雨童年》组曲被列为我国音乐院校必修曲目。
王连三(1926——1986):清流城关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大提琴民族化最热忱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大提琴教育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8、张籍(767——830):唐宪宗元和年间,张籍看望时任汀州刺史的好友元自虚,由北方入闽至延平,溯沙溪及燕江而上,过清流九龙滩(又称九龙溪)。因清流山川秀美,蓝天白云,环周如画,或层林幽谷,或小桥流水,风中还不时传来牧童的笛声。九龙溪畔一群白鹭溪畔盘旋,好像在烟雨迷离中化为白衣仙子舞姿翩翩,令张籍目迷神驰,酩酊欲醉,仿佛在半醉半醒之间。张籍上岸游览数日,写下《送汀洲元使君诗》:“曾成赴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为郡暂辞双凤阕,全家远过九龙滩。山乡只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
张籍(767——830):字文昌,唐朝著名乐府诗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元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
9、文天祥(1236-1283):南宋景炎元年(1276),文天祥护驾端宗赵昰、国母杨氏到南剑洲(南平);他们过汀州,经清流,沿途招募义军,以图恢复宋室江山。4月中旬,文天祥坐镇清流指挥抗元。当文天祥和清流勇士雷三益带领官兵途经嵩溪北斗山时,文天祥见北斗山石群奇峰兀立、壁削千仞,石群四周云雾漂渺,矗立在树林蓊郁之中,他挥毫写下“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的著名诗句。文天祥在清流还遇见同村邻居刘小村。他乡遇故知,文天祥在清流写下诗篇《呈小村》:
予自剑进汀,小村过清流来迎,不图此生复相见。
万里飘零命羽轻,归来喜有故人迎。
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
疑是仓公问已死,恍如羊祜说前生。
夜阑相对真成梦,清酒浩歌双剑横。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著名民族英雄。
10、蔡襄(1012-1067):宋嘉佑4年(1059),时任泉州太守的蔡襄慕名清流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当年5月上旬,蔡襄择日来到清流沙芜拜谒“九龙庙”及九龙神(九龙神即“水神”,在当时与“妈祖”齐名)。蔡襄眺望沙芜九龙滩,青山含翠,怪石奇洞;古树先人,岁月悠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蔡襄感慨万千,心旷神怡,在沙芜九龙庙写下《宋安济庙潜灵王谒》一诗,诗云:“远远青山叠叠峰,峰前真宰读书翁。半岩冷落高宗雨,一洞凄凉吉甫风。溪隐豹眠寒雾露,井凋风宿旧梧桐。九龙山下英雄气,尽属君王宇宙中。”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书法家,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
11、石达开(1830-1863):1857年5月,石达开率太平军十万余众抵清流,并在距县城10里处的十里铺与厦门返乡赴母丧的廖朝彬部队激战,石达开指挥有方大获全胜。石达开在清流期间,组织当地群众参加太平军,反抗清政府统治。7月,石达开转屯沙芜洞口村燕子岩,其余部活动至1861年。燕子岩现仍有垒筑的石阶、隘口、瞭望台、练兵场等旧址。
石达开游白龙洞诗句:“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石达开(1830-1863),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一,被封为左军主将、翼王。
12、毛泽东(1893-1976): 1930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从连城进入清流,途径沙芜、余朋、温郊、林畲,亲手点燃了清流人民革命星星之火。在清流期间,毛泽东带领红四军将士一方面积极宣传红军的革命精神,组织群众参加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清流有6000多儿女参加了红军),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清流成为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在清流期间,毛泽东写下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词,高瞻远瞩地展现“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好革命前景。林畲现存毛泽东旧居、红军医院、红军井、红军路、红军标语等革命历史遗迹,是省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基地。
《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3、朱德(1886-1976): 1930年初,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由连城进入清流,途经李家、灵地,翻越鳌峰山后进抵长校、里田,到达地势险竣、沟壑纵深、溪流交错、易守难攻的锅蒙山(当时红军进宁化的必经之路)。红四军在此与国民党保卫团马鸿兴部遭遇,在当地群众引导下,朱德指挥红军占领有利地形,迅速出击,歼敌6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在这一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党组织发动农民群众举行武装暴动,相继建立了里田等乡苏政权,清流革命斗争由此进入新阶段。锅蒙山战斗已载入《中史革命根据地词典》。1931年6月,朱德率红一方面军解放清流部分区域,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汇合。
朱德(1886-1976)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