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清流!

日期:2013-08-31 20:30 来源:本网
| | | |

我和清流有缘,而且缘分还不浅,一则是地缘的因素,我的家乡四堡虽属连城县,却处在与清流县的交界处;二则是人缘的关系,我的父亲退休前在清流工作,后来我哥哥、妹妹全家都是清流籍人,在清流工作,这样在清流的来往就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初中毕业后曾三次到清流当木匠学徒,在清流住的时间较长,印象较深的是住在县邮电局工作的哥哥处,早晨起来,常能看到街心公园里有人在练剑、练气功。那年代武术之风刚刚盛行,因此非常羡慕,常常一看就移不动脚步了。有时也在街心公园的宣传栏里看宣传图文,看一些本地参加地区、省、全国的各类竞赛获奖的公告。还常到新华书店买书,至今还保存一本买于1984年的特价书《死水微澜》,李劼人著,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当时看的特别入迷。后来,我读了职业高中,《语文》课本里竟然有一篇课文叫《上职业高中没出息吗?》,是一篇获得全国大奖的学生作文,作者就是清流职业中学的一位女学生,叫陈迎旭。当时作为全国通用的教学课本,课文作者竟是邻近地的人,这样的巧合也算是百年难遇的了。后来我听妹妹说,她认识陈迎旭,她就是邮电系统的子女。那时的陈迎旭,在我心中不亚于大腕明星的崇拜,但我终究没有见过她。而对清流的情感却更加深厚了。

以后曾经常到清流,而对清流的最大震撼,却是前段时间带朋友去清流玩,游览了九龙公园的夜景后。清流,一夜之间在我心中树起了文化之城的感觉!

是的,当我们踏上闽西的蕞尔小城清流时,那份惊叹和感动是无法言说的。

吃过晚饭,我们穿过街心广场,来到凤翔桥上,一眼就看到了北起凤翔桥西侧,溯龙津河而上的沿河公园上,七彩流灯在沿河两岸和彩灯树上、假山石上、地表上变幻闪烁;远处的高楼上,七彩流灯连成各种方形的图案变幻多姿,楼顶几条射灯在广远的夜空中形成巨大的光柱交叉扫射。人流在桥上和公园里穿梭。走进公园,我们仿佛进入了奇幻的美妙世界。

这就是近两年闻名遐迩的九龙公园。该公园始建于20074月,北起凤翔桥西侧,沿河至清流大桥北侧,全长1098米,占地3.6万平方米,总投资2200万元,由景观大道、文化长廊、桂花广场、九龙广场等组成,各种景观浓缩了清流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山川、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厚的人文底蕴,形成集旅游娱乐、休闲健身、集合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场所。据悉,公园的绿化树单桂花树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种达200多株,设立各种雕刻图案的花岗岩石材就多达30多类100余种,堪称花岗岩博览园。

绚丽的灯光下,老人们坐在石凳上闲聊,青年伴侣在花前相偎相依或在悠闲散步,而最活跃的是那些少年儿童,穿着美丽的滑冰鞋在光滑的花岗岩地板上来往穿梭,有的如雄鹰展翅,有的像轻灵飞燕,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走进文化长廊,在多种鲜艳的花木和奇幻的彩灯映衬下,我们读着通过花岗岩石雕浓缩在这里的清流及其它文化:它们各分为“悠久历史”、“璀璨文化”、“杰出人物”、“秀美山川”、“古今名言”、“民俗风情”等雕刻图案和文字。我们仿佛在读一本厚大而具象的清流史志,沐浴清流古今文化的洗礼,感悟着博大的文化神韵。我们了解了旧石器时代的清流就有了“清流人”;隋大业年间清流开山始祖巫罗俊(582——664),由剑州(南平)迁居黄连(清流);宋元符元年(1098)时任福建提刑官的王祖道奏请朝廷划置清流县。也认识了清流奇特的民俗文化“三角戏”、“五经魁”等。在一长条方形的花岗岩石板墙上,镌刻着分为“道德篇”、“爱国篇”、“理想篇”、“人生篇”、“励志篇”、“为政篇”、“团结篇”、“学习篇”、“时间篇”等数百条古今名人名言,堪称一部《名言集》。在人物园区,则介绍了清流籍古今名人:有明翰林院编修、著名诗人赖世隆(1401——1464),明隆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的裴应章(1536——1609),近代著名画家裴春(1878——1943),现代著名音乐家王连三(1926——1986)等。除了本地籍名人外,许多历史名人也和清流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诗人张籍,游过九龙十八滩,写下了著名的《送汀州元使君》:“曾成赴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为郡暂辞双凤阙,全家远过九龙滩。山乡只有输蕉户,小镇应多养鸭栏。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北宋书法家蔡襄(1012——1067),在清流写下《宋安济庙潜灵王谒》:“远远青山叠叠峰,峰前真宰读书翁。半岩冷落高宗雨,一洞凄凉吉甫风。溪隐豹眼寒雾露,井凋风宿旧梧桐。九龙山下英雄气,尽属君王宇宙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也在清流写下《呈小村》:“万里飘零命羽轻,归来喜有故人迎。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疑是仓公问已死,恍如羊祜说前生。夜阑相对真成梦,清酒浩歌双剑横。”石达开、毛泽东、朱德等都在清流留下了活动遗址。毛泽东还写下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清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区水城,宽大的龙津河环绕城区,使城区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形成一半岛。城区周围自然风光旖旎,自古有东华翠嶂、南极白云、西桥横笛、北渡孤舟、龙津望月、雁塔晓钟、半溪残月、灞涌金莲等景观,也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如明代进士叶元玉的《游金莲寺》:“金莲山寺万松荫,流水落花自古今。几发青螺撑佛顶,半岩秋月印禅心。满天风雨龙归洞,入座笙歌鸟隔林。骏马神鹰无觅处,一声鸡犬在云深。”可谓脍炙人口,韵味深长!而这些景观,都被刻成花岗岩浮雕,展示在九龙公园的文化景观长廊。

九龙公园的核心部分是九龙广场,占地6800平方米,由九龙柱、《九龙赋》碑文铭、程控彩色音乐喷泉、假山、叠水瀑布等五部分组成,溶历史与文化、现代与古朴、博大与精致、灵山与秀水为一体。其中,九龙柱由“行龙回首”、“飞龙驾雾”、“苍龙在天”、“龙升腾云”、“神龙再现”、“傲龙掣凤”、“矫龙扬威”、“翔龙摆尾”、“虬龙展势”等9根雕龙石柱构成。正中“神龙再现”高909厘米,寓意清流置县909年;两侧各4根龙柱高760厘米,寓意清流苏维埃政府建立76年;两侧龙柱围绕“神龙再现”中心呈扇形排列,寓意清流人民紧紧围绕党中央奋发图强,同心同德,共创辉煌!“九龙公园”四字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题写。《九龙赋》铭文由清流本土的九位文化名流共同创作完成,以优美的词句概括描述清流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社会发展,歌颂清流人民“科学发展谋奋进,和谐社会沐朝阳”的宏图伟业和美好生活!每周六、日晚和节庆日,程控彩色音乐喷泉、假山叠水瀑布全面开通。一时整个公园流光溢彩,壮丽辉煌,使游人恍若置身于如梦似幻的仙境之中。当我们穿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山川名胜等园区,步入热闹的九龙广场时,我们看到了更让人激动和惊叹的一幕:在宽广的九龙广场上,数千名老、中、青、少、幼女性群众排成方队,在几位年轻秀美的女领队的带领下,正在进行跳整齐划一的健身舞蹈。嘹亮悠扬的舞曲,壮观绚丽的舞队,齐整优美的舞姿,简直把人带入了无比壮丽的大美境界!真是“此景直应天上有,人间能得何处看?”

很早以前,清流就有“闽西山区一明珠”的美称。毛泽东当年描写的“路隘林深苔滑”,早已成为了宽大的水泥路面的林荫大道。当年令人望而生畏的“九龙十八滩”,早已建起了多座大型水电站,成为造福人类的无尽宝藏!这个仅有13万人口的蕞尔小县,是典型的内陆山区林业县,境内山峰高峻,溪流密布,千米以上的山脉就有33座,其中以大丰山棋盘山峰为最高,海拔1705米。龙津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全长53公里,是该县的主要水资源。林业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山地234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212万亩,盛产着松、杉、竹、楠、樟、花榈、梧桐等大量木材,木材储蓄量达793万立方米,是闽西著名的林业县。改革开放后,清流人不断移山建城,面貌年年翻新,成为了“山在城中立,城在山中绕,水在城间流”的独特而美丽的山城格局。尤其是近20年来,清流县大量发展油茶种植和苗木花卉培植业,苗木花卉培植成为该县最大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也因之,该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罗汉松之乡”、“中国苗木花卉之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