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毁于木及其他

日期:2016-07-28 15:07 来源:本网
| | | |

桥毁于木及其他

---从雷可升的《西桥献议》说起

当有人告诉你,说县城的大桥不是毁于水,而是毁于木,你相信吗?

先贤雷可升如是说。

雷可升,清流人,字允猷,号谦山、拙斋。嘉庆甲子(1804年)优贡道光元年(1821年)举孝廉方正;丙戌(1826年)会试,钦赐大理寺评事。他是清道光九年(1829)《清流县志》纂修之一,是当时负有文誉的士绅,著述有《谦山存稿》4卷、《读易管见》2卷、《八宗诗抄》21卷、《武夷诗》2等。

清流龙津河上的龙津桥和凤翔桥,都建于宋朝前后。一座在城东,建于宋绍兴(1131)间,南宋嘉泰(1201)时方命名为龙津桥。另一座在城西,宋淳祐(1241)重建时,将当时的桥名“魁星”易名为“祝圣”。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又改名为“凤翔”。

道光八年(1828)三月,两座大桥在洪水中“俱折”。雷可升的《西桥献议》就是在龙津桥修复工程“将告成”时,对即将动工修复的“西桥”即凤翔桥提出了建议。其收于清道光九年编修的《清流县志》。

《西桥献议》一开始就引用了明朝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写于万历丁亥(1587)八月的《重建龙津桥记》中的一句话:“乃予生也五十年,凡三目之矣”--五十年见桥三次折毁。《献议》接着说,自乾隆十五年至道光九年(17501829),约八十年间,两桥共“折去九次”。呜呼!八十年九折与五十年三折相比,雷惊呼:“而今则殆有甚焉”!

接着,文章分析“桥折”的原因:“不于墩固其本,而于桥饰其观,是浪费人财也。”雷认为,桥之所以“折”,不是因为桥墩不够牢固,而是因为浪费钱财过分装饰桥的外观所致。他说:“清流之源,发自宁邑之禾口石壁,其流既远,每春夏冯夷恣肆,撼山之势,以一二尺粒米石当之,杉木万杆蔽溪而下,撞破二三,上下左右,立见解散,而桥之折也,不转瞬矣。”即大桥被拆毁不是“冯夷(水神)”,竟是那些来自上游宁化禾口石壁一带的“杉木万杆”。裴应章在他的《重建龙津桥记》中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得更直接、干脆:“而其毁也,不毁于水,而毁于木。”

这就怪了,从明朝的万历到清朝的道光,二三百年间,宁化的木头怎么老是跑来毁清流的大桥呢?

细看地图你就知道了。宁化、清流均踞闽江上游,林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最多的就是原木,尤其是“杉木”。古代陆路交通闭塞,水路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时数以万计的木棑通过清流经永安、南平到达福州,再运往各地。正常年分,人们对过境的木棑熟视无睹;可一旦暴雨来临,转瞬间,洪水持“撼山之势”,“杉木万杆蔽溪而下”.......

为此,雷可升在重修凤翔桥时“献议”:把桥上将要架设的“屋桥”省掉,用二至四尺的巨石来建造石墩、嘴尖,桥面用“八尺之直石相压”,而且建议加高桥墩。他还提出了在县内的采石地点。

时间荏苒,光阴如梭。

时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木毁桥的事件又发生了。199452日,城内24小时连续降雨量达397毫米,洪峰最高水位295.2米,超出危险水位5.7米,城北门铁索吊桥拱辰桥、城东门龙津桥均被洪水冲毁。

罪魁祸首是木。

上游的木材运输早已陆续改道火车、汽车。城关下游的嵩口坪电站业已建成,其第一台机组是1972年即已投产。电站的坝顶高程(海拔)为287.5米,而城区的危险水位是289.5米(海拔)。灾后人们看到:被毁的大桥桥孔被上游下来的木头塞得满满的,形成了高高的木垛。看来龙津河上游两岸那些待运的木材仍喜欢借水势“万杆蔽溪而下”,这才使进城的水借木势暴涨5.7米。

时光进入21世纪。2015年5月19日,城区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367.9毫米桥保住了,城区被淹了。

人们不禁问,这次的罪魁祸首究竟是水还是木?

这次成灾的原因,恰被雷可升先贤言中了:“不于墩固其本,而于桥饰其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深入人心,木材的采伐得到有效控制。每当汛期来临,有人想在河面捞获几根象样的散落木头几乎成了奢望。5 月19日,上游漂来的树枝和垃圾堵塞凤翔桥的孔洞,接着水漫过桥面。桥面与城区的地面几乎同处一个平面,况且下游电站的287.5米海拔还摆在那儿。按理,城区的进水也只是过过地皮而已。但站在岸边的人们看到:洪水攀附着浑身挂满真花和假花的铁栏杆,肆虐地上涨,不一会儿就灌往城区中心......

你说这次“折毁”是什么造成的?

古人因桥毁无法通行而焦虑,今人却因桥牢淹城而苦恼。

面对现代的桥梁,已不再是争论木毁还是水毁的问题,而是如何预防大水进城的问题。

在此,冒昧地借先贤雷可升的胆略亦献议如下:

一是做好观测。近年来,每有小雨,龙津河河水即浑,说明上游的水土流失严重,一旦发生滑坡或泥石流,“杉木万杆蔽溪而下”的现象仍会出现。所以要做好情报交流和观测工作。二是清理河床。桥墩周围的河床上仍遗留着不少建桥时留下的废建筑,这会阻碍漂浮物的流速,成了堵塞桥孔的杀手。三是整治桥身。河两岸的各种管道、线路都依附桥身而过。试想,洪水来时,有数米长的电缆、管道或铁丝从桥上垂落在河里,会是怎样的景象?蝴蝶效应。

是呀,人们在办事时主观愿望总是好的,但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忘记了历史教训,后果往往适得其反。

清流县方志办 唐功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