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借条背后的革命故事


这绝非普通的借条,它是清流新中国成立前那段峥嵘岁月的有力见证。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胜利的喜讯传遍全国。然而,彼时的福建清流仍笼罩在国民党统治的阴霾之下,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对光明充满了迫切的渴望。就在这时,中共党员王振邦受闽浙赣党组织委派,秘密回到家乡清流,联络进步力量,谋划着清流的和平解放。
4月中旬,在清流城东的金莲寺,一场以邀约读书为名的聚会悄然举行,“清流十人读书会”就此成立。毕业于黄埔军校成都22期炮兵科的陈建辉,凭借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成为读书会的核心成员。据《中国共产党清流历史第一卷(1921—1949)》记载:“会后,以“十人读书会”为游击队核心,秘密组织发展游击队 30余人,通过各种途径自筹资金购买枪支 5支。”
为了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陈建辉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利用自己曾在国民党121军350师担任中尉排长的身份,假冒国民党军连长,伪造招兵证件在清流招募新兵。当时的清流县长陈人杰信以为真,甚至还帮忙征兵。陈建辉在招兵时承诺,报名者可抵当年的征兵名额,同时宣传官兵平等、政治民主的理念,这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踊跃报名。这些青年后来成为清流游击队的重要力量,既成功破坏了国民党的征兵计划,又壮大了革命队伍。
此后,陈建辉组织“十人读书会”成员,与城工部和地方游击队武装密切配合,在乡间积极开展活动。他们还与明溪等地进行联络,组织群众开展抗粮、抗税斗争,扩大革命影响,并计划攻打清流城关,夺取国民党政府警察队的枪支。
5月,得知清流县城内自卫队仓库藏有120多支枪后,陈建辉与邓福照等“十人读书会”成员,在嵩溪时州秘密策划,准备组织30多人的武装力量,以邓福照在警察队当班长的侄儿邓启发为内应,于端午节这天攻打清流城,夺取国民党清流县政府警察队的武器。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连日的暴雨冲毁了县城北门的浮桥,攻城行动被迫取消。不过,陈建辉并未气馁。他和方生等人前往嵩口梓材,发动群众,成功争取到梓龙保保长马臣俊加入游击队。马臣俊表面上是国民党保长,实则暗中支持革命。他坚决抵制国民党清流县政府收交枪支的命令,使得梓龙保的十几支枪掌握在了游击队手中。
然而,这十几支枪的威力有限,去哪里获取更多的枪支弹药呢?关键时刻,陈建辉想到了廖武村的廖道高与廖道明。廖氏兄弟虽是普通村民,却对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深恶痛绝。廖建梁的爷爷当时参与了解放清流初期的县委工作,先后被派往廖武、塘前乡开展土改反霸剿匪工作,1956年还担任了县委干部肃反中心小组副组长。这两张借条便是他在廖武村工作时收藏保管起来的。廖建梁告诉记者:“听爷爷说,当陈建辉满怀激情地宣传革命理想和起义计划时,廖道高和廖道明毫不犹豫,爽快地拿出了家里珍藏的枪支和子弹,借给陈建辉组织的游击队,以壮大声势。在那个年代,枪支可是保命的重要物件,他们愿意拿出来,足以见得其对革命支持的坚定决心。”
8月,陈建辉前往福州向王振邦汇报工作后,被留在福建第七军分区即永安分区工作队工作。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十人读书会”的工作,暗中指挥读书会成员加大宣传力度。借着城关樊公会朝的机会,四处张贴宣传标语,给国民党清流当局造成了巨大压力。
10月24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迫于形势压力,国民党清流县最后一任县长黄乃升召集王介卿、罗大哲等 14人参加的各界人士紧急会议,成立“清流县人民自动解放临时委员会”,宣布脱离国民党,自动起义,清流终于迎来了和平解放。
清流和平解放之初,残余反动势力妄图反扑。1950年2月,陈建辉得知原县自卫总团副团长江雄生企图攻打县城的情报,立即上报永安第七军分区领导。军分区派遣陈建辉等人率侦察连在嵩口坪给予江匪重创,为清流政权的顺利接管扫除了障碍。对此,江雄生恨之入骨,甚至悬赏七百大洋要买陈建辉的头颅。
如今,这两张借条被妥善保存着。它不仅是革命先辈奋斗的物证,更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光明的执着追求。看着这两张泛黄的借条,廖建梁感慨地说:“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平安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陈建辉这样的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