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斌:打铁更铸革命魂

日期:2025-06-25 11:19 来源:清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 | |
 

  林锦斌(1896-1934),清流城关人。1930年夏,铁匠出身的林锦斌,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和培养,成长为党联系工人群众的一名积极分子。1932年11月,林锦斌任清流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1933年8月,他调任县苏维埃裁判部部长。1934年11月26日,他参加清流城保卫战斗,不幸被俘,于宁化壮烈牺牲。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清流县城关的一个铁匠家庭里,长子林锦斌呱呱坠地。随着年龄渐长,林锦斌开始给父亲当帮手,一同打制剪刀、钻子,靠着这份手艺维持家庭生计。平淡而艰苦的生活,令他心生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目睹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以及军阀连年混战致使百姓深陷苦难的景象,林锦斌义愤填膺。他满心期许着,终有一天自己能够帮助家人改变困窘的状况,为所有与他一样日夜奔波劳碌却依然食不果腹的工人兄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民国十九年(1930)春,中共福建省委在致闽西特委及红四军前委的信中,明确指示闽西特委,要督促汀、岩二县委,加紧推进以往有一定工作基础的漳平、宁化、清流三县的党组织建设工作。随后,中共党组织选派党员秘密潜入清流开展活动,林锦斌由此开始接触新思想,初步领悟了革命的真谛。

  苏区时期,工人群体主要由手工业者、雇工以及少量产业工人组成,这是一个纪律性更强的特殊群体。出身铁匠的林锦斌,经过中共地下党的深入考察与悉心培养,成为党组织联系工人群众的得力助手。

  1930年6月下旬,红一军团的部分部队从汀州开拔,顺利抵达清流。这年6月26日,红军从暖水塘向宁化进发。8 月底,又有红一军团的一部从曹坊、草坪、廖屋坪进入田口开展工作,并助力组建了清流县第一支地方红色武装——田口游击队。同月,中共清流城市支部宣告成立,林锦斌成为党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1932 年春,林锦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8月,清流县召开首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县苏维埃政府领导班子,清流县苏维埃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政府下设财政部、军事部、土地部、粮食部、裁判部、工农检察部、劳动部等工作机构。同年11月,林锦斌出任财政部部长。

  清流县苏维埃建立之初,对建立统一财政管理作出了具体的安排。林锦斌根据会议通过、财政人民委员会邓子恢签发的《省县市财政部暂行组织纲要》,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体系,克服财政管理上的散乱无序状况,堵塞贪污浪费之门,认真当好县苏的管家。在打土豪、筹集革命经费等工作中,林锦斌立场坚定,秉公办事,出色完成任务,得到群众的拥护。

  1933年8月,鉴于工作实际需求,为强化肃反工作力度,林锦斌调任县苏维埃裁判部部长。苏区巡回法庭,作为苏维埃审判机关的特殊组成部分,以流动形式存在,能随时前往出事地点或群众聚集之处,对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件进行审判。这一举措旨在吸引群众旁听,将司法审判工作置于广大基层群众的监督之下,是当时实现司法公开的关键手段。

  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成功收复清流后,其所属的红四师和独七师等部队继续向清流南面地区挺进,迅速解放清流南面大片区域,恢复建立了一批苏维埃政权,由此清流苏区政权建设进入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林锦斌借助红军的支持,针对一些革命意志薄弱、立场摇摆不定,乃至混入革命队伍的异己分子,深入到相关区、乡,组织召开规模宏大的公开审判大会,以此壮大革命声势,同时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

  距县城5公里的龚坊乡,自1931年8月建立苏维埃政权以来,情况严峻。后共6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其中竟有3人叛变;3名文书中2人叛变;7名土地委员中有4人叛变;总共只有24名的下窠游击队,其中就有18人先后叛变。下窠乡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情况更为糟糕,第一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与另外两名乡干部勾结民团,残忍杀害工作团及乡苏维埃政府人员 3 人后,还参与杀害其他干部 2 人。令人震惊的是,这名乡苏维埃主席竟然又连续两次担任乡苏维埃主席。这些叛变分子“表面上为革命做事,暗地里却为敌人效劳”,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导致下窠乡苏维埃政府18名工作人员中,除2人惨遭杀害外,其余16人全部叛变。面对如此局面,林锦斌在这些重点地区设立巡回法庭,公开审理案件,均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裁判部的除奸肃反工作对保密性要求极高。林锦斌对自己定下严格准则:不该知晓的事情绝不询问,不该查看的文件绝不翻阅,不该打听的消息绝不打听。务必做到守口如瓶,绝不出卖机密;妥善保管文件,杜绝泄密风险;保守党的秘密,甚至将其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主力红军长征后,林锦斌毅然留守苏区,领导苏区群众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11月26日,国民党军52师进犯清流城。在清流城保卫战中,林锦斌不幸被俘,随后被敌人残忍杀害于宁化,年仅38岁。县委史志室 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