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才:一切为了苏维埃
林圣才(?—1934),籍贯不详。1934年1月,受福建省委委派,他出任中共清流县委书记。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他坚决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守城池”命令,积极开展御敌准备工作。11月26日,清流城沦陷,他在与敌人激烈的巷战中,壮烈牺牲。
1934年11月26日,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清流县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清流城保卫战”。在这场激战中,中共清流县委书记林圣才身先士卒,带领游击队员在苏区干部,奋不顾身地抵御敌人的猛烈进攻,誓与清流城共存亡,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苏区时期,清流县城作为中央苏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以及连接闽北、闽西、赣南苏区的关键枢纽,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在清流,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及民团多次展开殊死搏斗,清流苏维埃政权也在战火的淬炼中逐步发展成熟。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妄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由于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接连失利,苏区范围不断缩小。1934年1月,林圣才受中共福建省委委派,毅然挑起中共清流县委书记的重担。为保卫中央苏区,他一到任,便依据闽赣战地委员会关于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的指示精神,在清流县大力发展党员,成功发展了300名党员,并在全县掀起扩红热潮,使清流独立营兵力扩充至300余人。与此同时,他组织地方武装独立营和工人模范队,活跃在城北下窠、基头,以及嵩溪、林畲、嵩口、沙芜等地,频繁出击,打击从归化沙溪以及永安安砂等地来犯的刀团匪,有力地协助主力红军作战。6月7日,蒋介石下达电令,命令汤恩伯、李延年纵队从建宁、连城两个方向进攻清流,并限令“7月10日会占清流”。然而,在林圣才的指挥下,清流军民奋起抵抗,使得蒋介石的计划被迫暂时搁置。
8月中旬,为适应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形势需要,闽赣省领导机关从彭湃迁至宁化城关,并派出200人的工作团进驻清流,致力于发展地方武装,于嵩溪设立兵站、林畬组建运输队。这时,嵩溪和林畬组织的数百人运输队,为红军运送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物资。9月初,以清流独立营为主组建的宁清归地方武装独立七团,在嵩溪宣誓后,奉命开赴江西驿前战场,承担起掩护主力红军撤出苏区的重任。此后,清流的地方武装独自开展游击战争,顽强阻击敌军的进犯。1935年2月,独立七团在江西水洋坡战斗中伤亡惨重,与大部队失去联系。
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蒋介石在闽西一带部署8个正规师,对苏区展开大规模“清剿”。林圣才严格遵循苏区中央局指示,坚定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守城池”的命令,组织城内剩余的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御敌准备工作。
清流城一面倚山,三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而,县城内空间狭小,缺乏退守余地,在敌军重兵围困,且无援兵,弹药、粮食匮乏的情况下,长期坚守极为困难。“清流城保卫战”不仅是清流苏区的最后一战,也是中央苏区内最后一场有实际交火的战斗。这是一场敌众我寡、力量对比悬殊的惨烈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林圣才抱定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定决心,誓死保卫苏维埃。他在清流城北精心部署了三道防线,准备痛击来犯之敌,全力掩护红军主力长征。
11月24日—25日,国民党52师卢兴邦部与地方民团共6000人,兵分两路,分别从嵩溪、大路口、牛屎塘及嵩溪、青溪、岭下、龚坊(供坊)进犯清流城,敌军指挥部设于牛屎塘。驻下窠的闽赣军区十八团400余人和县、区游击队,在龚坊至桥下一线拼死抵抗,竭力阻击、拖延敌人。
26日上午11时,清流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敌人占领在地北5里的高善亭和城北屏山高地后,向清流城内发起了猛烈攻击。清流城沦陷时,林圣才率领游击队和县、区苏干部等撤至县军事指挥部驻地,利用房屋、围墙等作为掩体,继续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县保卫局局长梁国斌率保卫队数十人突出重围,携带闽赣省军区的一批武器装备和文件资料撤往宁化。
是役,县委书记林圣才、宣传部部长蓝汝洪、嵩溪区委书记余梓才等多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兴旺、裁判部部长林锦斌、城郊苏区主席严荣柳、嵩溪区苏维埃主席邹太花、嵩口区苏维埃主席李火生等100余人被俘后惨遭杀害。
清流县城保卫战,是苏区时期清流域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它是清流人民在五次反“围剿”失利,且失去红军主力依托的艰难历史背景下,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支援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而进行的一场坚守之战。在这场战斗中,清流人民始终与红军生死与共,充分展现了坚定信念、忠于职守、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伟大战斗精神。(县委史志室 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