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规划

日期:2022-06-13 20:05 来源:清流县人民政府
| | | |
 清流县“十四五”文化体育


和旅游发展规划

 

 

 

 

 

 

 

 

 

 

20226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回顾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回顾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理念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二节  打造创新文旅融合品牌体系

第三节  推进“文旅+”多元融合化发展

第四节  一体推进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

第五节  保护利用优秀文化遗产

第六节  繁荣发展地方文艺事业

第七节  扎实推进新闻出版广电事业

第八节  蓬勃发展地方体育事业

第九节  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章  重点项目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为推动清流文化、体育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超越,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福建省体育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和《清流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精神,编制《清流县“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涵盖文化、体育、旅游、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阐明未来五年清流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制订推进清流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为未来5年全县文体和旅游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回顾和面临挑战

 

第一节  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县文体和旅游工作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幸福新清流”总体目标,抓好文化、体育、旅游、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体和旅游活动,认真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

——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县有省级非遗项目6项(李家五经魁、长校十番锣鼓、嵩溪豆腐皮制作技艺、长校打锡技艺、长校拔龙、欧阳真仙信俗);市级非遗项目32项、县级非遗项目29项;省级传承人1个(李家五经魁),市级传承人3个(嵩溪豆腐皮制作技艺2个、李氏摸诊与方剂1个),县级项目传承人9个;新建县级非遗展览馆、非遗数据库和5个非遗传习所,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与教育部门对接,开展“墨香建设”“民乐建设”“剪纸手工”等非遗活动,将“长校十番锣鼓”“客家三角戏”、刻字艺术、北里武术引入城关中学、昂立幼儿园、实验中学、李家学校等学校开办兴趣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从小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2017年我县被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县图书馆、文化馆先后获评“国家一级馆”,全县13个乡镇已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场一厅五室”的标准完成文化室建设,配套设备基本完善,信息共享工程设备齐全,基本满足文化服务所需的要求,实现了正常免费开放。全县111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均设有文体活动室、图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等,部分村居还同时配有室外活动广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格,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按照为民、利民、便民的要求,做好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已建成长校镇文化站、龙津镇供坊村、李家乡鲜水村、长校镇河排村等4个省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以及长校镇长校村、赖坊镇赖武村等2个市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实施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让全县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五年来,结合春节、元宵节、中秋、“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活动320余场,逐步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大提琴教学工作持续开展,共有5个教学班,学员80余人,大提琴培训基地不断巩固和壮大。民间文艺团体蓬勃发展,目前,我县有正常开展活动的民间业余综合文艺团队25支,总人数1000余人,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筹措资金,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推进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提高各类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挖掘培育传统民间艺术接班人,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全县上下涌现重文化、建文化、学文化的高潮。

——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按照“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方针扎实做好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的修正工作,已注册收藏单位4家,上报文物960件(套)。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已对毛泽东旧居、青州巫公庄屋、上官氏宗祠等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与中央红军长征革命旧址群保护提升项目稳步推进。2017年,林畲毛泽东旧居、红军夜校、红军医院被列入三明市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2019年,我县被中宣部等四部门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现我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1个,市级古迹名村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41个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个。

——图书工作创新有效。县图书馆严格做好图书的管理、借阅登记及免费开放工作,不断完善外借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亲子阅览室等馆舍功能,积极开展绘本阅读、数字阅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不断满足全县广大读者的需求。目前,图书馆有馆藏图书8万余册,双休日对外开放,每周开放56小时,年均到馆8万人次、外借图书近9万册次、开展读者活动近百场。

——文化市场监管取得实效。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重点,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打击侵权盗版和各类非法出版物。扎实开展“净网”“清源”“秋风”“护苗”“固边”五大专项行动和“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不断拓展“扫黄打非”进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领域,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我县现有文旅服务经营企业50家,其中文艺表演团体1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家、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游泳)3家、出版物经营单位5家、艺术品经营单位5家、印刷企业5家、娱乐场所(含乡镇)17家、电影院1家、旅游企业12家。

——体育活动内涵丰富。利用各种节庆日,积极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并将全民健身运动会延伸到街道(乡镇)。举办“新年”登高活动、“春节”象棋擂台赛、“青年杯”男子篮球赛、“体彩杯”气排球比赛、环苏区自行车赛、“特步杯”清流县灵台山越野赛、庆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田埂跑”、“展化杯”男子篮球赛、清流县第二届运动会等比赛,协助举办了“2017中国·福建·三明清流全民健身骑游文化节暨全国山地自行车赛”,该赛事是我县有史以来举办的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赛事。“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110场,参与人数23000余人。组队参加省市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参加省级比赛取得11枚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市级比赛取得17枚金牌、13枚银牌、13枚铜牌。群众体育组织日趋完善,截止2020年,我县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体育协会有县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太极拳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共15个协会,形成覆盖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等全民健身的横向组织网络,健全了县、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全民健身的纵向组织网络。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全面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组织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共11人,同时每年选派体育骨干参加国家级、一级、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截止2020年底,我县共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70人,比例为全县人口的2.29‰。

——竞技体育有新突破。县少体校以向上输送后备人才及参加省市各类比赛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向市少体校输送运动员14名。组队参加市级比赛取得8枚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我县少体校输送的运动员葛曼棋在2016年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北京站获得女子4×100米接力冠军,创亚洲纪录。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比赛取得4×100米接力金牌,参加200米比赛取得铜牌等优异成绩。

——旅游产业品牌服务逐步完善。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将“文旅+康养”作为发展聚焦点,合理开发利用,全力推动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文化基因和康养元素根植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全县以康养为主基调的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已完成,并形成以温泉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山水田园旅游项目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坚持以项目为抓手,致力于打造品质化、高端化、精致化项目,产业发展逐步由资源向产品转化。已有福建清流温泉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赖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长校,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芳悦潭,3A级旅游景区——中华桂花文化园、李家冷泉小镇、赖坊古镇旅游区、林畲红色小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清流红军标语遗址群,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湖,省级森林公园---大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等多个文旅品牌。2019年,天芳悦潭温泉度假区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福建省职工疗养示范基地,林畲村被列入福建首批“金牌旅游村”,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水韵清流 康养福地”的县域品牌逐渐形成。

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星级宾馆的创建力度,积极发展引进高端旅行社,已入驻独立旅行社3家,旅行社分社1家、营业部2家,建成龙津国际大酒店、山城休闲山庄等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家,新引进清流大酒店、悠然国农业旅游公司等新兴接待力量。同时,优化旅游厕所服务体系,推动“厕所革命”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主动融入福建旅游大市场,依据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要,全县以“康养”为主基调,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已初步形成,以天芳悦潭温泉度假区为主,以林畲毛泽东旧居、初心小镇、中华桂花文化园、赖坊古民居、李家冷泉、灵台山客家文化园、九龙湖等为辅的旅游格局。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平稳有序。我县广播电视工作实现了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超过99%,县、乡()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达100%,镇、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99%的目标。全面建成了县乡村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三级联播联控应急预警系统。16套无线数字电视节目和3套调频广播节目正常播出。认真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完成年度放映农村电影1338.6场的放映任务。优化农村电影放映服务,将长校镇江坊村、茜坑村申报为农村电影放映室外转室内试点,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观影条件。农村电影老放映员生活补助发放工作进入常态化,已对符合条件27人进行发放。

——文旅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县文体广电出版局和县旅游局职能整合,组建了县文体和旅游局,初步实现文化、体育和旅游体制机制融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和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执法力量,组建成立清流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对全县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体育、旅游等市场和行业经营行为的监管,成立正科级单位县旅游发展中心,核定编制8人。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县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积极向好的态势,全系统未发生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还存在融合深度不够、融合层次不高,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充分等短板问题;文化、体育、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思想观念不新、专业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此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支持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品牌化标志性产品;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文体旅融合的路径探索与模式创新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化。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将是清流文化、体育和旅游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导各项积极因素加速集聚,加快清流文化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超越。三明市委、市政府提出持续讲好“三明实践”故事,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城市品牌的工作要求,将文旅康养确定为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带来全方位重大机遇。

抓住全域旅游需求契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和动能发生深刻变革,旅游消费结构也朝着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旅游业逐渐从低品质向高品质转换,传统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多行业融合发展等更深层次迈进。休闲度假旅游升级发展既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基础。县域内的生态文化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未完全把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目前仍处于有资源、少产品、缺精品的局面。清流县需要抓住新常态下旅游需求的契机,创新全域旅游文体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文体旅产业经济提升品质,促进清流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把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重要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景区景点,而是在全域空间开展,包括各类特色城镇、乡村,从本质上看、旅游空间是主客共享的空间。清流地处闽西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景区之间的道路基本以二级公路连接为主,有的路段甚至还是三、四级公路,县域内现有景区分布又较为分散,集中在临近乡镇辖区的优质旅游资源屈指可数,各个景区、景点之间路程较远,花费时间较长,短期内各个景区间还难以形成以点串线的区域旅游圈。比如,3A级景区中华桂花文化园与3A级景区李家冷泉小镇分别处在县境的一南一北,游客在两个景区间花费的单程时间就需近一个半小时。因此,基于全域视角推动城乡人流聚集、产业聚集、设施配套、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符合清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旅游带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指引清流全域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理念。

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引领生态资源的优秀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这个重要的论断。清流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级生态县,旅游资源丰富,清流旅游初步实现了部分资源的产品转化,如“一湖”(九龙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两泉”(天芳悦潭生态旅游风景区,李家冷泉小镇),“两山”(大丰山森林公园、北斗山——七星岩风景区),“三园”(中华桂花文化园、万亩樱花园、海峡两岸茶博园),但单产品开发较为初级,整体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足。除天芳悦潭有一定的温泉康养产品开发基础外,其他景区整体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初级阶段。总体来看,缺乏高品质特色康养与深层次的休闲度假类产品转化,如何导入业态,满足需求,融入市场,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清流县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真正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深受市场喜爱的康养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握文旅融合推进。文旅融合是清流实现全域旅游的灵魂。已开发的代表性文旅融合项目,灵台山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客家文化+祖山朝圣)、赖坊古镇(古镇非遗+民俗体验)、林畲红色小镇(红色资源+爱国教育)、长校千年客家古镇(红色资源+客家文化+非遗技艺+生态文明)。清流目前旅游文旅融合产品开发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文旅融合的展开重点、展开层次、展开深度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同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清流旅游宣传营销投入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大,手段相对单一,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不够强。现有景区企业宣传意识不足,运作能力有限,尤其是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明星产品来策划大型造势活动,难以吸引眼球,产生轰动效应。文旅融合是国家层面推动的重要战略,文旅融合的风口行业需要跨界创新,层次更丰富。在旅游目的地核心特色引领下,文化内涵与旅游产品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体验性产品。清流历史底蕴深厚,拥有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等多元文化,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发挥文化养心、养情、养志等价值,开发非遗、民俗等文旅融合体验产品,能极大的提升清流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总之,如何理顺旅游市场发展体系,打破行政壁垒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形成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是清流县旅游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体育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以全方位推进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打好“八大攻坚战役”。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和产业,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优化发展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开放引领,整合资源要素,把全县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放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作出科学谋划,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要素集约、开放合作,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体育和旅游产品。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实用性《规划》要坚持实用性原则,以文化、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要求,在充分梳理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机理的前提下,囊括经济、社会、治理、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系统谋划区域文化、体育、旅游发展,避免区域处于缺乏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规划或者无效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的状态。

前瞻性。正确把握区域文化、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全面总结文化、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规划》编制,把握《规划》的高站位与全局性,注重《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体现科学化、全局化、规范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

协同性。《规划》重点解决区域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立足区域产业和项目需求,强化区域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密切配合,突出文化、体育、旅游要素的互补互融,突出《规划》的协同性要求。

科技性。《规划》应更加注重科技的前沿和引领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到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中,引导科学的规划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同时,建立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覆盖从产业规划到开发的全过程。

生态性。坚持生态优先是《规划》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生态性发展能够保证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绿色发展、精细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保证文化、体育、旅游开发立足实际,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第三节  发展理念

 

“六个一体化”理念。文体旅经济发展与优化空间布局一体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基于各区域间的资源差异等因素,文体旅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规划》需要解决的是文体旅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问题,在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遵循文体旅经济发展与优化空间布局一体化理念,能够促进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不断深化融合,提升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项目用地与国土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涉及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国土空间规划应发挥对各类用地的规划引领作用,合理分解、布局不同项目的建设用地。对于重点建设的文化、体育和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重点项目的规划空间。遵循项目用地与国土空间布局一体化理念,能够优化文化、体育、旅游发展的资源配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有助于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发展。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一体化。《规划》要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一体化理念。自然规律方面,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划定规划保护红线和禁止开发区域,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实现文化、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规律方面,文化、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目的城市与乡村文体旅发展一体化。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与共生性,乡村文体旅发展离不开城市消费的辐射与带动,城市文体旅发展也离不开乡村的促进和支持。《规划》应当遵循城市与乡村文体旅发展一体化理念,在坚持城市与乡村错位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各类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的双向流动,以此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一体化。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旅游的融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是文化交流与扩散的有效渠道,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文化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因素,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内涵,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为旅游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体育与旅游产业一体化。旅游及体育等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主要形式。传统的旅游项目都是基于游山玩水的视觉体验,缺乏身体挑战、冒险精神,而且在物质文化已经非常丰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面对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简单的体育或者旅游活动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有必要通过多场景旅游环境和体育项目深入结合,体育在景区内进行,使运动者置身于美丽风景中,心情更加愉悦,更能增强运动兴趣。因此,《规划》遵循文化传承、体育强国与旅游发展理念,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家战略和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为前提,按照覆盖大众,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的要求,按照幸福产业、消费产业和新型生态产业的产业定位,突出文化自信、全民健身和文体旅融合,统筹考虑新供给,创新发展路径,以塑造新动力和调整发展模式为核心,以凸显文化、体育和旅游社会综合价值,调整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格局,扩展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空间,增强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强化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消费引领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制订精准对策、实施有效管理,着力构建空间全场景、产业全联动、服务全配套、社会全参与、管理全覆盖、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体育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清流资源禀赋,坚持把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融为一体,在文体旅基础设施、旅游路线打造、旅游运营和宣传推介上下功夫,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一心两翼三线”发展格局,清流文旅康养体系更加凸显,打造清流旅游亮丽名片,切实让更多的游客引得进、留得住、肯消费、带得走、想再来。

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做好总体规划。突出富锗温泉资源优势,融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以天悦小镇为龙头,林畲红色小镇、赖坊古镇、冷泉小镇为依托,以林畲村、南山村、洋庄村、东坑村等特色旅游村为重点,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符合实际、便于实施。

抓好康养项目建设,形成产业规模。一是继续推动在建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的跟踪、协调和服务,加快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毛泽东旧居纪念园、中华桂花文化园、赖坊悠然国等在建康养项目的建设,争取项目早日完工,重点抓好天芳悦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助推我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二是积极启动新建项目建设。做好毛泽东旧居纪念园项目跟踪对接,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开工。三是谋划高水准的康养新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各招商平台积极促成“山水清流”龙津峡夜游、九龙湖和马排温泉等招商引资工作,积极谋划一批新的康养项目,扩大我县康养产业规模。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丰富业态功能。一是拓展康养与文化融合发展空间。依托我县丰富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融入康养项目,推进赖坊古镇、林畲红色小镇等一批有品位、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康养小镇,适时举办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和品牌文化节庆活动。二是推进康养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空间。积极支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创建省级金牌旅游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品牌。三是因地制宜在景区或景点融入体育设施,丰富康养内容。

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增强服务实力。一是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努力争取上级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补助,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我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旅游露营地等公共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及后续监督管理工作。二是围绕市局“中国绿都 全宴三明”和“中国绿都 最氧三明”两个文旅品牌,融合公众号等媒体宣传矩阵,打响我县“太极水城 怡养清流”品牌。三是规范康养产业市场秩序。完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行业管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和文明行业创建等工作互相融合,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畅通投诉渠道,持续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定期向社会发布游客满意度信息。四是制定清流县旅游产业奖励办法。鼓励旅游企业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拓展客源市场。

构建全民健身格局,提升赛事品牌。一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实现城市(街道)“10分钟”,乡镇、行政村“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持续保障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民众开放,建立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多点一面”新格局。二是全民健身组织基本健全。县、乡镇、行政村各级体育社团组织基本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向社区、农村延伸,全民健身活动站点覆盖城乡,每万人体育组织数达1.8个以上。三是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参与。结合群众需求,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围绕“运动健身进万家”主题,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活动,抓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先机,提档升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四是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开展。要进一步完善县级国民体质测试与运动健康指导站建设,使国民体质测测工作常态化。五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每年至少开展1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3.39人,每个康养基地、A级景区至少配备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健身指导服务。

坚持全方位振兴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坚持生态优先是《规划》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生态性发展能够保证城市和乡村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绿色发展、精细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保证文化旅游开发立足实际,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清流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新清流建设各项积极因素加速集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利于山区发挥后发优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央对口支援政策落地,政策叠加的优势持续显现,带来重要红利。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文化设施空间品质。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非遗展示馆建设等。推进智慧+数字文化等重大战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激发农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热情,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

持续深化清流文化服务活动。统筹区域文化设施、资源、服务、人才、资金;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流动服务制度,畅通资源流动利用渠道,将区域内人才、图书等资源在县、镇、村之间流动综合利用;深化流动文化服务活动,持续开展以“城市下乡服务、乡村进城展演”为主的流动文化服务活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和覆盖面,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弘扬红色文化,讲好清流故事。充分发挥清流中央苏区优势,唱响“风展红旗如画”红色品牌。以毛泽东旧居、锅蒙山战斗纪念馆、朱德旧居、红军医院、101团部等红色遗址为载体,深入挖掘“如梦令·元旦”“韭菜开花一杆芯”“锅蒙山战役”等红色文化题材,推出一批有清流元素的文学、音乐、舞蹈等高质量文艺精品,讲好清流红色文化故事。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吸纳文化工作者、业务文艺骨干以及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团队和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文化志愿者比例,壮大志愿者队伍。

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抓住我县被纳入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建立相应的运行工作机制,编制实施各配套规划和实施细则,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对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验收。建立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机制;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乡村,指导建立乡村特色展示馆、非遗传习所、传习点和生产性保护项目,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继承发扬嵩溪豆腐皮制作、长校打锡、长校客家服饰制作、客家美食等传统工艺,形成客家特色文化产业。统筹农村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和保护。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深入推进与港澳台、海内外客家文化交流。

提升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提升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省、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推进文旅融合特色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综合使用效益。

促进文化惠民“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进一步完善“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制度规范,深入推进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丰富配送项目内容,加大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面升级。以丰富群众需求为导向,运用农村祠堂、戏台、礼堂等农村文化资源,依托农村传统节庆等民俗活动,组织开展“民俗文化展演”“非遗展演展示”等惠民文化活动。

 

第二节  打造创新文旅融合品牌体系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一切皆文旅的时代,促进市民街坊文化的人间烟火,可以让忙碌的城市人有了逃离现实的空间。

推动文化旅游品牌化。注重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通过文化旅游的吸引和文化旅游服务的特色,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注重文化旅游品牌的文化特征,在品牌建设上要重点突出文化特征,塑造文化旅游产品活的灵魂,使文化旅游产品更具有灵气,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提高清流旅游品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营销渠道数字化。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需要营造人静融合的空间场景,形成虚实结合的文化内涵体验过程,要有亮点、有新意,盘活清流文化存量和做足特色文化增量,创新“文旅+”产业融合模式,形成序列产品和迭代项目,推动清流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发展。围绕清流文旅热点素材,加强创意和策划,创作出更多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作品。准确把握网络营销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清流县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工作,提升清流文化旅游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化。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来清流 享清福”为口号打响“太极水城 怡养清流”,积极推进“区域联动,企业联合,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营销战略,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体系,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继续做大做强温泉浴乐汇、林畲跑步节、端午龙舟赛、长校采摘节、樱花节等文体旅活动,实现“年年有盛事,月月有节会,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收入”,不断招揽游客,做旺人气,做大宣传。

构建全域旅游特色化。以康养住宿产品为引领,提升清流全域住宿设施品质,以清流全羊宴为核心,推动清流美食升级,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以特色化、规范化为核心方向,推出温泉宴、全羊宴、养生宴、花果食疗宴、红色文化宴、客家民俗宴、有机泉鱼宴等。根据清流县资源特点,研发各类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品类和特色。

推动运营团队的建设。前期以林畲镇和赖坊镇为试点,采用当地政府组建或者引进企业运营团队的办法,共同推进景区、景点的运营,政府层面予以一定资金扶持,借助沪闽(三明)对接契机,抓好目标市场旅游营销,推介清流旅游产品。

 

第三节  推进“文旅+”多元融合化发展

 

文旅融合总体思路:清流县现有长校客家祖山文化园、赖坊古镇、林畲红色小镇三个文旅融合项目,开发较为初级、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形成富有清流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模式和新业态。文旅项目的生活化回归:景区是消费场景的集合,食住行游购娱六项消费中,每一项都和景区紧密相连,文旅大消费背景下,这个连接不仅包括传统供给链,更因把当地生活一并纳入。新文旅供给在发生结构性改变,众多资源空间上被重构,内容上也叠加了新元素。文旅融合的风口行业需要跨界创新,层次更丰富。体验更多样的产品,让业态文化景观合为一体的旅游新形态。

文旅+康养。全域康养路径下,温泉作为清流的王牌资源,应当通过旅游开发,转化为清流全域的龙头产品,从而引领清流全域康养突破。打造以天芳悦潭温泉度假区为核心的全域康养龙头,提升林畲毛泽东旧居纪念园和赖坊古镇旅游景区,开发多个主题康养项目:绿野乡居—森林温泉康养谷、兵工厂—森林运动康养基地。发挥“国内唯一世界唯二”锗泉IP优势,做足锗泉文章,建设世界级锗泉康养旅游目的地。以“森林+草药+药草”的复合型养生理念,开发以“森林药泉养生”为特色的康养类旅游产品,通过以森林泡池、温泉木屋、泉养药庄等特色业态的引入,打造森林药泉康养度假谷。

文旅+非遗。灵台山客家文化核心区,与长汀客家母亲河、宁化客家祖地、福建客家土楼合称为客家文化代表的“一河一地一山一楼”。长校在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民俗信仰文化为一体的乡镇,省级非遗3项,市级非遗7项,非遗资源丰富,品种多样。长校镇拥有众多的客家非遗文化资源,但是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不足,需要提升产品业态,丰富游客体验性。进行文艺产品创作,开设非遗示范店,推动非遗产品示范化服务。依托客家祖山灵台山,融合客家祖山文化与禅修养生文化,开发祖山修禅文化园、客家森林养生谷等特色产品。深入挖掘赖坊古镇的客家建筑、客家民俗商业化、活态化开发文化民宿、客家古艺体验工坊、客家美食街等产品,以文化重塑古镇旅游特色,以旅游推动文化传承保护。建设体验式非遗手工坊、非遗文创商店、沉浸式民俗表演,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发多种文创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旅+智慧城市。在文旅大环境下配合智慧城市建设,在景点范围内同时布置智慧停车,5G通信、智慧环保、智慧照明、平安城市等不断创新新的应用场景,利用智慧场景的运营创造收入。推进智慧+数字文化等重大战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进一步加强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建设等。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和覆盖面,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文旅+夜游。文旅的发展已有几十年,随着白天旅游游客越来越多,夜游模式已开启,互动演艺灯光秀的方式,给游客夜晚放松愉悦的感受。文旅夜游,灯光秀玩法。结合投影的施工便捷优势,在不同场景的结合演绎不同的视觉效果,以视觉凸显文化主题特性。或在文旅景区设置夜游亮化互动地面投影,户外水幕投影秀,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通过文旅夜游,提高运营收入。古建筑楼梯秀——夜游亮化。利用建筑外墙或景观小品,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现清流文化,同时营造氛围。互动光影地面投影,利用空地广场聚集人气,让人们在此处游玩体验温泉文化及片区氛围。同时投影根据需求定制表达内容,让地面也可以成为打卡景点。形成网络打卡景观,充满清流本地创意和见识。形成城区的夜景亮化+清流温泉文化+街道一体亮化+促进夜游经济。打造清流康养文化中心,夜游经济+文化旅游的融合,让三明的人常来,外地的人想来。

文旅+乡村。通过大面积的田园花海种植,提升村落风貌,打造连片花海景观,引入民宿、农家乐、体验工坊等特色业态,打造精品花香休闲村。依托林场空间,闲置建筑、伐木车间,引入休闲老街、艺术馆、生态营地、观光小火车等特色业态,打造木艺体验休闲村。以梯田风光为特色卖点,网红亮化打造梯田大地景观,摄影基地、稻香民居、风景餐厅、五彩稻田和梯田摄影基地形成闽西乡土记忆梯田画村。依托大坪村临近杨源站,建设美食街、香草民宿、艾果集市等,打造“清流乡味”为核心特色的美食休闲村。

文旅+体育。围绕“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总体定位,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康养资源等,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策划一系列红色体育赛事,打响我县红色旅游品牌。举办红色旅游村跑,承办四季行林畲红游跑,举办樱花茶园古民居女子跑,传播我县红色、生态文化,通过活动赛事的举办,带动我县第三行业发展,刺激消费,拉动景区景点的消费增长。

 

第四节  一体推进文旅产业特色化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县文旅康养将以全域旅游规划为指导方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一心、两翼、三线”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一心:以天芳悦潭和马排温泉为中心。将天芳悦潭和马排温泉打造成清流游客服务集散中心,旅游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快城区“太极水城”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步伐,将智能旅游咨询、沉浸式红色体验馆、非遗展示馆、旅游商品特色街区建设融为一体,错位发展,把天芳悦潭当作会客厅,集中财力建设一批高等级的旅游设施和服务项目,突出地域民俗元素和文化符号,打造清流旅游大本营。真正把天芳悦潭建成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

两翼:在北翼的林畲要形成一日游的闭环,包括配套的米兰花酒店、毛泽东旧居纪念园、中华桂花文化园等等,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在北翼的林畲行成一日游闭环。依托清流温泉国家级地质公园品牌,林畲红色旅游资源,加快温泉、九龙溪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串联全县北翼最精华的温泉山水和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条红色、生态游憩闭环。南翼以赖坊和李家为重点,在赖坊和李家形成文旅康养产业一日游闭环。依托赖坊客家文化、李家冷泉资源优势,结合整体呈南北带状分布的空间形态,串联赖坊、李家资源,打造一条集体验、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旅康养休憩产业闭环。

三线:打造三条从城关出发的旅游核心旅游线路,突出城关的中心作用。第一条线路是“一心”(天芳悦潭到马排温泉)到城关(龙津峡)一线;第二条线路是县城到拔里,打造旅游田园综合体;第三条线是从“一心”(天芳悦潭到马排温泉)到灵台山。

(二)促进旅游与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旅游化统筹和旅游产业聚集

一是整合生态及农林茶优势资源。要充分利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的生态环境,挖掘和创新传统农耕文化,做大做强“沧龙渔村、河排果村、石下听泉、森工拔里、耕读洋庄、南山茶村、书院古村”旅游专业村,形成以生态休闲、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合理开发利用龙津河、九龙湖等水利资源,积极发展绿野乡居、四季采摘项目、三地农业生态高新果茶园建设等休闲观光果园、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清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悠然国生态茶园、梦圆生态茶园等观光、体验、休闲茶产业,推动茶业与旅游业不断融合发展。二是整合特色工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具有清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不断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把豆腐皮、鱼干、花生、笋干等特色农产品,提升档次,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策划包装成旅游商品;利用我县底蕴深厚的民间工艺艺术,批量开发竹席、刻字、文物复制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积极开发以锗泉水、冷泉为原料药品保健品、果酒等特色产品;建设再生资源加工项目展示区,将工业品的加工生产与展示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企业庄园和工业产业园,到2025年,全县建成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及特色家庭作坊若干个,申报建设工业旅游示范点。三是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整合客家民俗风情资源、文物资源和历史名人资源,以客家文化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发挥根祖文化蝴蝶效应,加大客家、闽台文化宣传力度。采用新的展示方式,开发五经魁、十番锣鼓、长校拔龙、里田鞭炮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展示地方风土人情,积极发展客家祖山文化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四是打造一批高端康养度假产品。完成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毛泽东旧居纪念园、中华桂花文化园、赖坊悠然国等建设项目;重点加快发展主题酒店、休闲度假酒店、特色民宿客栈等,提高全县住宿接待能力和档次。五是建设一批现代体育基础设施。申请在我县设立省青少年田径训练基地,完成北山天城智慧体育公园项目,同时因地制宜在部分景区、景点建设一些体育设施。

 

第五节  保护利用优秀文化遗产

 

清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境内有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客家文化、非遗民俗文化、道教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进士文化等人文资源,综合清流全域文旅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对比,遴选与旅游新业态融合,能较好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核心文化进行文旅融合项目开发。

夯实文物基础工作。开展文物资源专题调查,完善常态化文物登记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建成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化管理系统。建立文物大数据库,推进文物保护信息化工作。加强文物源头管控,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抓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定线落图,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遴选符合条件的县(市)级文保单位提升其保护等级,整体提升我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等级和规模。

强化文物保护传承。实施古建筑、古遗址、遗迹等保护发掘利用工程,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组织编制东坑古建筑群(3处)、南山宗祠群(8处)、灵地先雕公祠等12处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规划文本设计,实施一批以特色古厝、乡土建筑为主体的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清流作为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在红军长征文化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清流段)建设,完成清流长校红色遗址群保护开发利用项目、清流县保卫战战斗遗址群保护与修缮项目、以及清流林畲-里田红色遗址群保护开发利用项目等3个重大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林畲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和清流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馆内展陈提升改造工程,持续推动林畲红军史迹群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其功能设施和展陈水平,促进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

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依托全市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推广手机APP巡查系统,实现对全县文物点以上文物日常巡查全覆盖。聚焦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聚焦未批先建、未批先迁、未批先拆等法人违法行为,将专项行动和常态监管相结合,形成文物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推进文物消防、技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代高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我县各文物点协管员作用,积极动员参与全县文物安全工作,充实文物安全工作力量。

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统筹博物馆建设,“十四五”期间,立足清流县红色文旅教育实践基地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新建一个博物馆。推动林畲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清流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五馆一中心(县级博物馆新馆项目建设)以及红色主题展览馆等四大主题展览馆建设,并开展借展、联展、巡展合作,促进馆藏资源、优秀展览的共享交流。加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同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广以博物馆业务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博物馆发展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建立非遗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建立数字化传播网站。

 

第六节  繁荣发展地方文艺事业

 

依托清流地域文化资源,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升级清流旅游的品质内涵,建设一批具有清流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提升清流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展现清流旅游的亮点。

加强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推广。加强文艺活动统筹,加大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力度,创新艺术传播渠道,积极参与百姓大舞台、周周有戏看等文艺惠民演出,提升书画院、非遗馆开放力度和管理水平。深化红色题材作品创作,常态化开展红色情景音乐剧展演。

繁荣发展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地方文艺事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实践”,持续讲好清流故事。围绕清流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有计划推出一批具有清流特色的文学、音乐、舞蹈等文艺精品,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福建省、三明市艺术节等文艺赛事。

 

第七节  扎实推进新闻出版广电事业

 

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压紧压实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乡村振兴,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让广大乡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人民领袖的卓越领导力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村村响”广播平台提升建设、农村智慧IP广播建设。

抓好安全播出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保障的管理责任、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加大对安全播出基本状况和运行管理的检查力度和频度,确保无线数字电视和调频广播的安全播出。在市局和市705台的指导下做好700M频率迁移项目的建设。按省厅、市局的规划做好无线数字电视补点覆盖项目,提高无线数字电视的覆盖率。

 

第八节  蓬勃发展地方体育事业

 

鼓励和引导市民体育消费,扶持和发展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各种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需求。各部门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权益。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加入到健身队伍中来。加大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明显提高。

2025年,全县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促使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400名,占全县户籍总人口数的比例为3.39‰以上。构建更加完善健全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要做到健全全县各类体育协会,提升体育协会的自我造血功能。打造各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到2025年,全县重点围绕品牌项目,打造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一县一品”工程。以第十八届省运会在我市举办的契机,加快推进我县全民健身开展,促进我县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争取承办射击、跆拳道、啦啦操、桥牌等比赛项目。积极承办省、市体育赛事和活动。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风气浓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全民健身,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完善体质检测设施,做好城乡居民的体质检测工作。

 

第九节  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建设

 

优化文化和旅游管理方式。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区域壁垒,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围绕闽西南协调发展区旅游协作、三明红色旅游联盟等区域协作机制,加快在形成统一的文化旅游大市场。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将旅游监管方式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大数据在文化旅游监管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健全文化旅游“黑名单”制度,发挥信用管理在文化旅游监管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将标准化作为引导文化旅游业态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引导能力。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引导,进一步发挥规划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统领作用,建立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评估和督查制定。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评估制度。

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制。积极试点开展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融合,推动旅游“厕所革命”工作从建设逐步转向运营,进一步完善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机制,推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的社会化运营,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绩效考评制度。

建立统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机制。积极推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推出一批统筹文物旅游保护和开发的典型。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出台支持非遗传承人开辟旅游市场的政策。以生态文化示范区为主要载体,探索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清流段)中,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

构建全域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及咨询点规划:以全域旅游为理念,构建辐射全域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将极大程度上提高清流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清流游客接待量。建设综合旅游服务咨询中心,智慧旅游体验中心、票务服务中心、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美食中心等。提供信息咨询、停车、汽车维修、公共厕所、医疗服务等基础服务,同时配有购物点、餐饮点、游客休憩区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合市政府建设“智慧游三明平台”提供旅游信息,推动清流智慧旅游服务发展。在动车站、高速出口、国道进出县城的主要交叉口、景区景点前交叉口、道路重要交叉口、进入景区主要入口布置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全域旅游标识牌内容。让景区标识系统形成统一风格,体现清流景区气质。

 第四章  重点项目建设

 

用好用足上级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充分运用好国家新一轮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及“三明实践”产生的政策红利,抓好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一、清流县红色文旅教育实践基地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64亿元,主要建设占地面积32385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主要运用声、光、电、数字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红色文旅融合教育展示区建设,打造苏区红色主题教育、非物质文化、客家民俗、数字科技、数字博物展示中心,配套建设智能化游客与市民服务中心以及道路、停车场、充电桩、给排水、电气、消防等附属设施。

二、清流开元射击训练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2.3亿元,建设六套标准飞碟靶场,10个大、小口径气步枪、手枪全自动靶道、5个射箭靶位的综合靶场、可容纳500人运动员训练;建设接纳200人对抗射击训练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民兵射击靶场;建设室内实弹射击馆、半室内射击馆、配套建设综合展示厅;建设运动员接待中心;购置靶场、靶道及训练基地所需设施设备。

三、清流县长校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527万元,建设1200平方米苏区游客服务中心1座、观光道路硬化4.6公里、公厕3个、停车场3600平方米;修缮红军101团部、红军医院、红军夜校等红军遗址,总建筑面积为7620平方米;完善周边环境整治8800平方米以及配套建设给排水、排污、安防监控、消防等基础设施。

四、清流县金水湾大酒店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88亿元,总建筑面积28860平方米,包括豪华套房、标准客房、多功能会议室、宴席区;商务营运中心大楼;非遗文化展示馆;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地下商场;KTV及足浴区;电影院;客家喷泉广场;职工宿舍;客家民宿;值班室;配套建设停车场、绿化环卫、消防、供水配电等基础设施。

五、清流县拔口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项目总投资2.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田园文化中心:游客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稻田农耕体验区6000平方米,文化休憩广场3500平方米、田园文化长廊1500米、生态停车场5000平方米、泗州庙1200平方米、乡土文化街10000平方米;次入口等;(2)森工文化区:体验式森林伐木小火车1辆、观光小火车轨道4.5公里、文创园1600平方米、手工制作体验区1000平方米;小木屋30座、养生场所2200平方米;森工展示馆600平方米;对拔口伐木车间、职工宿舍楼、村民住宅楼等以“修旧如旧”方式进行改造20000平方米。(3)观光旅游区:生态河堤10000米、生态步道8000米、儿童娱乐设施及亲子乐园2500平方米、亲子创意园2000平方米、水上娱乐设施6000平方米、高空滑索1000米、婚纱摄影基地30000平方米;花海庄园6000平方米、蝴蝶庄园2000平方米。(4)运动体验区:特色农庄3000平方米、拔里人家农业休闲体验基地3000平方米、四季水果采摘园10000平方米;绿道骑行14.2公里、驿站5座。(5)配套道路及广场、给排水、电气、消防、绿化环卫等公用设施工程。

六、清流县保卫战战斗遗址群保护与修缮——南极山至革命烈士纪念园红色绿道项目。项目总投资2.2亿元,项目红色绿道项目,南起南极山,东至革命烈士纪念园,全长15公里;新建南极山至水库红色绿道1800m、南极山至横口古渡红色绿道5300m、南极山至南寨红色绿道3000m、南寨至金莲寺红色绿道5000m、金莲寺至烈士墓红色绿道4700m、烈士墓至苏区广场红色绿道3200m;新建县城保卫战纪念馆,毗卢阁(观察哨)、永定门(哨所)、南寨战斗遗址(南顾楼——瞭望塔);配套照明工程、给排水、标识系统等公用设施工程。

七、清流桂花小镇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内容包含:毛泽东旧居红色遗迹群保护修缮工程、初心小镇党性教育暨乡村振兴学院基础配套建设、风展红旗馆、风展红旗如画大舞台、老区苏区农产品交易中心、海西花卉交易中心、路网改造提升、中药谷道地药材基地、红旗大酒店、忘忧谷田园综合体、冷泉养心谷、龙福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区(茶文化馆)及建设“红旗小镇”智慧旅游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氧化塘2座、污水管网共20km并配套排污排水排洪附属设施。

八、清流县体育中心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元,新建室外体育场8760平方米,室外游泳池520平方米,网球场1340平方米,篮球场1260平方米,体育馆装修改造8869平方米,配套建设停车场、综合管线工程、消防工程、景观工程、照明工程等相关附属设施。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文体旅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体旅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可行工作考核指标,加大对文体旅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政策支持保障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用好用足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加快推动新时代清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体育和旅游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体旅事业的投入,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文体旅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每年继续安排清流县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发展。各乡镇要确保文化站、农家书屋、文保点、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所需的经费保障;确保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等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工程实施的经费保障;确保农家书屋购书、文保点文物征集、纪念馆藏品收藏必要的经费保障。

保障文体旅项目用地。科学调整供地结构,对符合相关要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适当向重点文体旅项目倾斜。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体旅项目,增强工业用地对新产业、新空间的兼容性适应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工业企业利用现有工业厂房和仓储用房兴办文体旅产业,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

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依托各类投融资服务平台,深化政银合作,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方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围绕重大战略、重要规划,积极构建服务省、市、县文体旅重点项目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多渠道、线上线下并举的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投融资辅导推介机制,做好产业项目服务。

三、完善市场安全监管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推进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审批事项,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加强文体旅市场综合执法,探索文体旅行政执法的方式和程序,实施市场主体分类管理,推进市场监管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切实抓好文体旅行业综合安全监管,全面贯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坚持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全面压实企业主体、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并在安全生产领域实行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完善投诉协调处理机制,持续开展文体旅市场常态化排查,及时有效处理纠纷和投诉,确保投诉受理不打折扣、处理及时高效,防止重特大涉文、涉体、涉旅事故发生,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制定文体旅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督促公共文化场馆、A级景区、星级宾馆、娱乐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推进全县文明旅游建设,开展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文体旅市场环境。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服务引导,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加强在线旅游市场不合理低价游等领域执法监管。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体育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把文化、体育和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干部培训和人才建设规划。增设学校运动项目业余训练点,加强青少年教练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开展体育运动技能传授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学员的综合身体素质,向上优秀运动队培养输送更多高质量后备人才鼓励企业加大旅游培训投入,建立旅游行业杰出人才激励制度、旅游人才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依托福建省导游培训系统,以旅游讲解、导游为重点,定期举办旅游服务专业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知识丰富的红色导游队伍,深化、活化红色文化传承。积极落实红色教育下乡活动,在革命老区、红色景区组织开展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定期开展旅游专题文化培训和服务技能培训,引进外部专家进行专业讲座,全面提高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培养旅游景区专业管理人才,以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服务打造更为多元的旅游体验。

五、推进公服保障建设

依托福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增强清流县旅游的服务、咨询、展示、体验功能。各乡镇应加强对旅游的咨询服务,提供咨询、售票、线路安排、旅游接待等系列旅游服务,形成与各个旅游点的有序联动。

构建本地旅游在线服务品牌,丰富完善服务渠道,制定服务标准及规范,利用线上线下联动咨询机制,增加游客关注度与好评度,打造一个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的清流县旅游服务品牌。

 

    附件1:清流县“十四五”时期文化体育和旅游项目汇总表

附件2:清流县文化体育和旅游远期规划项目汇总表


附件1

 

清流县“十四五”时期文化体育和旅游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
年限

总投资
(
万元)

建设单位

1

清流县红色文旅教育实践基地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

占地面积32385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主要运用声、光、电、数字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红色文旅融合教育展示区建设,打造苏区红色主题教育、非物质文化、客家民俗、数字科技、数字博物展示中心,配套建设智能化游客与市民服务中心以及道路、停车场、充电桩、给排水、电气、消防等附属设施。

2022-2025

36400

县龙腾旅游公司

2

清流开元射击训练基地项目

建设六套标准飞碟靶场,10个大、小口径气步枪、手枪全自动靶道、5个射箭靶位的综合靶场、可容纳500人运动员训练;建设接纳200人对抗射击训练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民兵射击靶场;建设室内实弹射击馆、半室内射击馆、配套建设综合展示厅;建设运动员接待中心;购置靶场、靶道及训练基地所需设施设备。

2022-2024

23000

清流汽枪厂

3

清流县长校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1200平方米苏区游客服务中心1座、观光道路硬化4.6公里、公厕3个、停车场3600平方米;修缮红军101团部、红军医院、红军夜校等红军遗址,总建筑面积为7620平方米;完善周边环境整治8800平方米以及配套建设给排水、排污、安防监控、消防等基础设施。

2021-2022

2527

长校镇政府

4

清流县金水湾大酒店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28860平方米,包括豪华套房、标准客房、多功能会议室、宴席区;商务营运中心大楼;非遗文化展示馆;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地下商场;KTV及足浴区;电影院;客家喷泉广场;职工宿舍;客家民宿;值班室;配套建设停车场、绿化环卫、消防、供水配电等基础设施。

2021-2024

18800

县金水湾大酒店

5

清流县拔口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田园文化中心:游客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稻田农耕体验区6000平方米,文化休憩广场3500平方米、田园文化长廊1500米、生态停车场5000平方米、泗州庙1200平方米、乡土文化街10000平方米;次入口等;(2)森工文化区:体验式森林伐木小火车1辆、观光小火车轨道4.5公里、文创园1600平方米、手工制作体验区1000平方米;小木屋30座、养生场所2200平方米;森工展示馆600平方米;对拔口伐木车间、职工宿舍楼、村民住宅楼等以“修旧如旧”方式进行改造20000平方米。(3)观光旅游区:生态河堤10000米、生态步道8000米、儿童娱乐设施及亲子乐园2500平方米、亲子创意园2000平方米、水上娱乐设施6000平方米、高空滑索1000米、婚纱摄影基地30000平方米;花海庄园6000平方米、蝴蝶庄园2000平方米。(4)运动体验区:特色农庄3000平方米、拔里人家农业休闲体验基地3000平方米、四季水果采摘园10000平方米;绿道骑行14.2公里、驿站5座。(5)配套道路及广场、给排水、电气、消防、绿化环卫等公用设施工程。

2022-2025

28000

龙津镇政府

6

清流县保卫战战斗遗址群保护与修缮——南极山至革命烈士纪念园红色绿道项目

项目红色绿道项目,南起南极山,东至革命烈士纪念园,全长15公里;新建南极山至水库红色绿道1800m、南极山至横口古渡红色绿道5300m、南极山至南寨红色绿道3000m、南寨至金莲寺红色绿道5000m、金莲寺至烈士墓红色绿道4700m、烈士墓至苏区广场红色绿道3200m;新建县城保卫战纪念馆,毗卢阁(观察哨)、永定门(哨所)、南寨战斗遗址(南顾楼——瞭望塔);配套照明工程、给排水、标识系统等公用设施工程。

2021-2024

22000

龙津镇政府

7

清流桂花小镇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包含:毛泽东旧居红色遗迹群保护修缮工程、初心小镇党性教育暨乡村振兴学院基础配套建设、风展红旗馆、风展红旗如画大舞台、老区苏区农产品交易中心、海西花卉交易中心、路网改造提升、中药谷道地药材基地、红旗大酒店、忘忧谷田园综合体、冷泉养心谷、龙福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区(茶文化馆)及建设“红旗小镇”智慧旅游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氧化塘2座、污水管网共20km并配套排污排水排洪附属设施。

2021-2025

50000

林畲镇政府

8

清流县里田红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新建红色教育馆2000平方米,红军瞭望台300平方米。修缮锅蒙山红色旅游客服中心(里田村原公路养护站)1000平方米、锅蒙山战斗红军指挥部800平方米、李坊村红军桥300平方米、洋庄村农民暴动遗址150平方米、廖坊村苏维埃政权遗址500平方米等红色遗址。项目二期:新建里田乡锅蒙山文化公园35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1000平方米;建设里田乡红军路8公里,宽3米;建设红色文化宣传长廊900米、红色浮雕8座。配套完善项目区旅游标示系统、安防监控、门禁系统、广播系统、给排水、电气、消防、管线下地、环境整治等附属工程。

2022-2024

2515

里田乡政府

9

清流县体育中心提升工程

新建室外体育场8760平方米,室外游泳池520平方米,网球场1340平方米,篮球场1260平方米,体育馆装修改造8869平方米,配套建设停车场、综合管线工程、消防工程、景观工程、照明工程等相关附属设施。

2022-2025

19000

县文旅局

10

清流县北山天城智慧体育公园

建设5人制足球场,篮球场,气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门球场、轮滑场等项运动项目场地,配建室外智能健身器械20件,健身步道2.2公里,配套完善的排水、供配电、夜景、照明等相关配套工程。

2022-2024

1200

县文旅局

11

清流县毛泽东旧居纪念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红军大道至教育基地入口广场水泥路面硬化、清流县毛泽东旧居牌楼至红军村民宿两侧人行步道、毛泽东旧居、清流革命纪念馆项目陈列布展、修缮与环境整治、设备购置等;建设“一门三烈士”主题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米兰花酒店,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

2022-2025

11000

林畲镇政府

12

清流县赖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提升项目

建筑立面客家风貌改造7000平方米,店招风格统一650米,文昌街路面硬化(长2.4公里,宽8米)消防管道铺设900米,2.4公里的雨污水管网分离下地,弱电下地、铺设人行道绿化景观工程,新建3000平方米游客集散中心,修缮400平方米游客集散中心,新建500平方米非遗传习所及集散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2022-2024

2100

赖坊镇政府

13

清流县灵地步云休闲康养旅游基地

利用步云李家寮至长校黄石坑红军长征路遗迹,建设步云村生态休闲旅游及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区、登顶索道等基础设施,配套公共厕所、环保绿化、消防设施等,充分利用灵地镇丰富的文化、旅游等资源,打造专业化、产业链、环境美的高端康养基地。

2021-2023

2350

灵地镇政府

14

清流天芳悦潭4A级景区旅游停车场建设项目

建设智慧化停车场,停车位218个,配套建设标志标识系统、雨污水工程、路灯亮化、绿化景观等。

2021-2025

746

天芳悦潭天悦疗养院

15

清流县余朋乡东坑书院古村

在保护原有特色古建筑的基础上,增设游客服务点、游览线路、停车场、购物中心及特色民宿,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1-2025

10000

余朋乡政府

16

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森林康养旅游村

依托现有的山水农田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规划游览线路,培育一批“森林氧庄”农家乐,打造回归自然、客家氛围浓郁的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1-2025

5000

里田乡政府

17

清流县沙芜乡新矶湖滨旅游特色村

以九龙湖水上垂钓娱乐中心建设项目为核心,完善配套设施,增设吃、住、购的旅游业态,适时举办大型赛事,建成集水上娱乐、垂钓、湖滨康养于一体的旅游重点村。

2021-2025

20000

沙芜乡政府

18

清流县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应急管理用房一栋350平方米,管护站2400平方米,界碑6个,界桩200个。疫源疫病监测站200平方米。温泉地质公园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科研监测中心各300平方米。森林步道路线10公里。

2021-2025

1900

县温泉国家地质公园服务中心

19

清流县李家乡冷泉提升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为:1.无动力水上乐园建设,增强游客亲水互动体验感;2.在保护古民居的基础上建设客家文化传承推广展馆,其中包含冷泉文化体验馆、李家私塾文化研学基地、李家乡非遗文化体验馆。

2021-2025

1800

李家乡政府

合计

 

 

258338

 

 

 

附件2

 

清流县文化体育和旅游远期规划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
亿元)

建设单位

1

赖坊镇天籁古坊产业强镇项目

整个规划区约6765亩。通过对赖坊樱花园、海峡两岸茶博园、明清古民居等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将各个景点串点连线,在景观节点之间进行当地环境景观化,生态化处理,形成以樱花古镇为主导的,结合规划原则、规划理念进行规划总体功能布局,具有“千亩花海、露营基地、热气球飞行俱乐部、婚纱摄影基地、茶文化体验园、芳香百草园、非遗手艺体验、四季瓜果采摘、登山、民俗活动”等多功能的“樱花慢镇”。

7.5

赖坊镇人民政府

2

闽之源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创建目标,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主题广场、主码头、停车场、客服中心、九龙洞群、水上娱乐项目、古人类化石遗址保护与展示、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形成度假、运动、休闲、养生和养老的知名景区。

6.5

沙芜乡人民政府

3

嵩口马排温泉

开发建设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的温泉度假区,主要建设马排景区接待服务中心、温泉旅馆、餐饮楼、温泉泡池、游泳池、员工宿舍、停车场、五星级温泉酒店等;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给排水、消防、电气、绿化景观、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

2

嵩口镇人民政府

4

灵台山文旅康养基地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包括新建森林康养木屋100座,每栋80平方米;修建禅文化交流中心3000平方米;餐饮服务中心1000平方米;1200平方米农家乐2家;3000平方米客家名人展示馆(客家文化博物馆已建成);200亩樱花和桃花园;建设自行车道长45公里(承办自行车赛、马拉松赛),其中拓宽自行车道25公里,新建自行车道20公里,车道宽5米;建设驿站2座,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配套沿线茶休点、休憩设施、道路绿化、边坡、停车场、环卫设施等工程。

1.2

长校镇人民政府

5

“山水清流”龙津峡夜游精品项目

1)夜市经济生活区:小吃一条街28000平方米、土特产品一条街 20000平方米、文化非遗一条街 16000平方米、客家民宿12000平方米、水上游乐休闲项目7000平方米、九龙广场20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15000平方米;(2)生态体验区:特色农庄9000平方米、农业休闲体验基地80000平方米、桃花园24000平方米;(3)龙津侠观光区: 垂钓台200个、芦苇凉亭10个、古道-沿河步道8000米、水幕灯光秀24000平方米、码头200平方米、游船5艘 ;(4)文化展示区:非遗体验馆5000平方米、 红军标语展示馆 4000平方米、 修缮县城保卫战战斗遗址20处;(5)配套道路及广场、照明、给排水、电气、消防、绿化环卫等公用设施工程。

12

清流县文体和旅游局

合计

 

29.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