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龙津:老戏骨爱演“三角戏”

日期:2015-10-15 00:00 来源:本网
| | | |

  ●记者王长达 文/图

  胡弦咿呀,琴声铮铮,唱曲宛转,从清流县龙津供坊村村部的活动室里传出。10月4日上午,龙津三角剧团的一群老戏骨在这里排练,引来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教授、三元区音乐家协会主席赖登明等专家学者前来采风。

  这些老戏骨全听其中一位穿白衬衫的老者指挥。他一边说着拉“原板”“清平”“瓜子仁”等唱调,一边拉起京胡,老伙计们就心领神会,拨拉弹唱,练开了。老者叫叶钦发,今年72岁,是龙津三角剧团的导演,笔名映波。在供坊老戏骨中,他年龄排第三。当天,他正与团长龚毛古组织村里的老团员们排练。

  三角戏系清康熙、乾隆年间由闽赣交界的花鼓灯与民间小调发展起来的客家地方剧种。20世纪30年代,一支三角戏由江西流入宁化,流经清流东华乡供坊村,三角戏就在这里扎根。

  初时,三角戏由夫妻唱戏,另有一人作乐队,农闲时演出,多以家庭生活及爱情婚姻故事为题材的剧目。早期,三角戏没有剧本,没有曲调,由师傅口授、演员清唱,锣鼓过门。演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小学文化。当地人认为“三角戏”是邪戏,是寡妇戏,民间有“男人看了三角戏,锄头耙子放山间;女人看了三角戏,房门窗户忘了关”的说法,所以去外地演出,都叫做采茶戏。据叶映波介绍,供坊三角戏早期知名演员有苟小旦、叶永青(丑角)等,他们组成采茶戏团,时常到长汀、宁化一带演出。

  叶钦发是个戏迷,从小就爱听三角戏。早年他挑柴进城卖,一担柴五毛钱,看戏二毛五,吃饭一毛,乐此不疲,有戏就去看。从清流去宁化看戏,需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山路。一次看戏回来,下大雨,他躲在农家厕所里呆了一夜。叶钦发等人仅靠自学,终于摸出了门道。18岁那年,他进了三角戏团学戏。

  供坊的三角戏几起几落。1957年供坊三角戏团正式成立,经过几十年发展,供坊三角戏吸收民间小曲、山歌、凤阳歌及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逐渐成熟起来,演员多达二三十人,已经可以演“大戏”了。1967年在三明地区闽剧团老艺人指导下,供坊三角戏团改编演出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上世纪80年代起叶映波开始编剧本,《玉堂春》《凤还巢》《碧玉簪》《赵玉林》就是他近几年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最近,他又新编剧本《天作人合》,近期准备排演。

  2011年剧团重组,易名为龙津三角剧团。最多时剧团有32人,现在有28人,其中乐队9人,后场2人,演员17人。经过多年积累,剧团添置了京胡、二胡、中胡、三弦、扬琴等乐器,近些年县文化馆送来功放等器材,剧团又花了3000元买了电子字幕机,改善了演出效果。2014年,福建医科大学、县老区办、村委会联合投资52.6万元,建起1200平方米的供坊农民休闲广场,剧团有了专用的戏台。

  每年正月初六至十五,剧团就到宁化上畲、下坊及江西乡村演出;或者到附近山村赶庙会,演三角戏助兴。通常一天演两场,从白天演到晚上。如今供坊三角戏已登上大雅之堂,去年10月25日剧团还到市政府礼堂演出,去年10月30日在清流龙津广场演出时,美国记者还做了采访。

  村里平常在一起排练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壮年的演职员大多在外打工,有外出演出才要他们回来。老叶说,“我原来可是小旦,唱腔可好了,现在老了,上不了台。”人员老化,演艺退化,观众锐减,市场萎靡,剧本和唱腔亟需提炼,龙津三角戏的保护和挖掘任重而道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