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守好绿色“聚宝盆” 端牢生态“金饭碗”

日期:2024-08-16 10:16 来源:清流县政府办
| | |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
眼下,走进清流县,群山泛绿,满目葱茏,生机盎然;龙津河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波光粼粼;蓝天白云下,田野丰盈,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在田园诗画中,这是清流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集中体现。

清流县城全景图

近年来,清流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牢生态保护的“红线”,守好绿色“聚宝盆”,端牢生态“金饭碗”,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
林下经济活力凸显
“要及时除草施肥,保持土壤湿润……”近日,记者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田源管护站范元林下岗梅复合经营示范基地看到,专技人员正手把手指导护林员对岗梅进行夏季管护。
清流县林地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约2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2%,是“全国绿化模范县”。
有如此好的生态资源,如何把握新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近年来,清流县立足实际,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挥林下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特色”,以国有林场带动基地发展,围绕“林+”做足文章,接“二”连“三”构建林下经济产业,在推动产业振兴上下功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保护绿水青山,又让林农真正富起来,林下经济发展成为绿色富民的新亮点。

专技人员在指导岗梅管理技巧

从事10多年木材生意的赖万生,2021年创办了清流县赖坊镇万万林场,在赖坊镇建设岗梅种植基地。
“确定了种植意向后,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在项目、政策、信息等生产要素上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基地已种植岗梅500亩。”在赖万生看来,清流的气候、环境都非常适合岗梅种植,他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
在清流,像赖万生这样的林农还很多。“林下经济是绿色、高效的新型经济产业,可以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林农增收’的多赢目标。”清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以来,清流县依托华润集团对口支援优势,与华润三九开展集生产、初深加工、销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林下中药材岗梅全产业链合作,以“公司+基地+家庭林场”“公司+订单”的模式,发动林企、林农积极参与岗梅种植。全县已建成林下经济中药材岗梅基地98个,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

清流县灵芝种植基地

除岗梅外,清流县还重点发展仿野生灵芝、茯苓、黄花倒水莲等道地药材林下种植,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累计完成经营面积37.48万亩,产值达12亿元。点绿成金,山林已然成为强村富民的“聚宝盆”。
绿色工业欣欣向荣
走进清流经济开发区,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向前,白色、蓝色的墙面提示不同建筑的功能划分,浅绿色的管道连接起四四方方的建筑,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散发着清新与宁静,彰显着绿色工业园区的魅力。

清流县经济开发区

“发展工业,决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这是清流县工信局和经济开发区管理人员给园区发展划下的底线。
“定底线容易,守底线难。”清流县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兰杰说,“企业要生存、要盈利,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投入大,且短期内难有成效,加上以前环保意识不强、监管也没到位,不免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如何改变此等不利局面?
在基本实现“企业往园区走”的集中化后,清流县在园区内还设置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和气体监测微站,通过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园区内废水、废气的实时监测。企业不用再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废水通过专门管道注入片区所属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统一排放。

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园

“相比以往环保局对水质定期进行抽样检测的方式,现在的智慧化手段能更有针对性、更及时地反映问题,实现了监管能力的全方位升级。”兰杰表示,一旦相关数据超过设定的标准排放值,开发区将通知企业与污水处理厂展开排查,及时解决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
在工业绿色化转型的道路上,政府不仅是监管者,也是推动者、服务员。近年来,清流县制定《关于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九条措施》,对实施节能减排、绿色改造、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工业企业给予相应补助、奖励。
优惠政策的出台,使园区内绿色技改风潮盛行。
福建省展化化工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双碳”政策,同浙江工业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相继攻克电解负荷材料、氨气回收利用等数十项工艺技术难题。其中,过硫酸钠废气循环利用项目入选2019年“福建省科技厅区域发展项目”并成功验收,氨气回收率99.9%以上,成为全球过硫酸盐生产企业中唯一能做到“三废全循环”的企业,并于2023年11月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清流县国家级绿色工厂展化化工生产车间

如今,园区范围内6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优质水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为100%。2023年12月,工信部公布2023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清流县经济开发区榜上有名,成为全省五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之一。
抓住绿色环保,就是抓住工业发展的“金钥匙”。清流县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绿色工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产业项目、经济增速和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

清流人居环境提升效果明显

时下,清流城关苏区广场,蓝天碧水,白云悠悠,风景如画。不少市民走出家门徜徉于此,大家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前来感受公园之美,共享幸福时光。
“我给公园变化打个满分!”清流城关的美丽蝶变,让市民李老伯直言想打满分。
过去,苏区广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四周杂草丛生,非常不美观整洁。“这次的改造,百姓很满意,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又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去处,希望以后休闲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李老伯说。
苏区广场的蜕变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清流县聚焦“灯不明、路不畅、管不通”等群众身边微小事,探索实施全民共建“微改造、大提升”活动,用足“绣花功夫”让干部群众动起来、街巷小区靓起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什么?怎么改?
清流县通过“近邻恳谈会”“邻好志愿服务”“爱心敲敲门”等方式,做实做细前期摸排工作,多渠道与居民互动,形成“微改造、大提升”项目清单,把“群众想要的事”变成“政府要干的事”,真正让政府与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充分沟通,充分听取,贴近民意,坚持民生优先,精准群众需求,这是我们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微改造’能做好并且坚持做下去的坚实基础。”清流县原文明办主任黄瑜俊说。
2021年9月,“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动启动以来,清流县共投入1560余万元,分四期实施项目点位315个,共拆除违建164处4495.7平方米,清理菜地31722平方米,新增停车位655个、路灯122盏、绿化16093平方米、污水管1658.5米、人性化设施(健身器材、石桌凳、车棚)40处126个,护栏836米,路面修复硬化23736平方米。
曾经的私搭乱建、毁绿种菜、饲养家禽、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群众身边微小事,经“微改造”后,城市品质“大提升”,市民居住环境“靓”起来了,这让广大市民着实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山水文旅稳步“出圈”
“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来这里游玩,有一种特别的享受……”近日,记者在清流县天芳悦潭度假村采访时,刚结束旅程的福州游客唐奇对此称赞不已。 

天芳悦潭

天芳悦潭立足锗泉水、地方文化等资源优势,2019年以来,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市总工会认定为“全国劳动模范疗休养基地”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疗休养基地”。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近年来,清流县凭借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禀赋,深挖地区优势,围绕“文旅+”思路打旅游特色牌,整合县域红色、绿色等旅游资源,重点围绕“一心两翼三线”发展格局,以天芳悦潭度假区为龙头,串点连线林畲毛泽东旧居纪念园、赖坊樱花园等景区,让文旅产业成为“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我们积极塑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及生态康养产品,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清流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王耀华介绍说,清流县已在林畲镇石下村、嵩溪镇元山村、龙津镇拔里村和龙津镇大路口分别打造了“石下·芬芳俚”“元山·原味好”“拔里·集美时”“大路·清韵间”四个不同的乡村振兴文化IP品牌。

清流县沧龙村

沉浸式旅游新方式给慕名而来的游客黄广留一家带来了美好的印象:“在林畲镇毛泽东旧居、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初心小镇’,我们学习红色历史,晚上在石下村欣赏‘石下听泉’和音乐灯光秀晚会,一天行程满满当当,收获丰厚。

“旅游不仅是要好看,也要好玩。”王耀华称,近年来,清流县还通过举办龙舟赛活动、飞碟射击赛、半程马拉松等文体活动,不断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优化线路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倾力培育经济发展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个绿色“增长极”,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清流县实现国内旅游人数89.00万人次,比增16.8%;国内游客旅游花费8.13亿元,比增21.0%。
生态与发展齐飞,文明共环境一色。如今,那一抹骄人的“绿意”在清流随处可见,一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奔富实践”,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