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声又响起
“呜——呜——呜——”悠扬的火车鸣笛声,又在小山村拔里响起,让人仿佛回到40多年前。
拔里位于清流县北面龙津镇,全村面积26.0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村四周群山连绵,林海叠翠,空气尤显清新怡人。拔里虽距县城仅15公里,但亦属于清流的边界。村人口不及千人,散居于9个自然村落,靠山吃山,林木、毛竹等山里货成了当地一大收入。村子看似偏居一隅,却与周边永安、明溪、连城、建宁、泰宁、将乐等县相距均不远,似乎地处一个特殊的区域。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区位特殊的拔里被相中了,政府决定在此建设一个伐木场。场部建在左拔、右拔两个自然村道路的会合点上,往左到左拔,往右到右拔,所以命名为拔口伐木场。伐木场起步时,小径杉木走水运,大径松木、杂木则由汽车陆运到荆西转运站。为保证伐木场顺利开场,在省里的协调下,泉州鲤城区召集300多名工人,闽西各县召集200多名工人,来到新成立的拔口伐木场。1961年,80多名江苏籍工人也赶到拔口伐木场。建场鼎盛时期,伐木场职工达500多人,建有小学、市场等,成为周边的繁华地带。
为加快用材的输送速度,节省人力,拔里修建起铁路。清流县志记载,1960年1月8日,拔口至清流城关坪背简易铁路通车,全长15公里。火车起点站在拔口场部,终点站在城关坪背(今清流县城九龙广场)。一列火车挂十七八节车厢,每节车厢装运木头三四立方米。自此,场周边沿线的拔里、阳坊、下窠、供坊、桥下等乡村采伐下来的木材全部通过火车运送到坪背,再改为水运、陆运,运至荆西储木场,转运到祖国各地。
以前,村民们进城要步行,走的全是七拐八弯的羊肠小道。自从两条铁轨拨开拔里的山门,大家便可搭着火车进城。哐当哐当的火车,沿着山谷一路匍匐着进村、出村,成了十里八乡的一道风景。在山上干活时,看到的火车又是另一番感觉:远处奔波着的小火车,满载着上百段的木头,有如一条巨大的游龙穿梭于群山之间,一路冒着粗粗的气、响着“呜呜”声,可神气了!
1982年,拔口伐木场撤除火车道,将路基加宽改为简易公路。从此,拔里至清流县城的火车声消失了。20多年间,这条山区里的运输铁路节省了许多劳力,大大支援了鹰厦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1988年4月,拔口伐木场搬迁至清流城关。为了让采伐后的林区尽快恢复,伐木场先后又更名为拔口林业采育场、拔口国有林场,伐木工人变身抚育工人。历经三四十年的抚育、保护,拔里周边的群山又回到往日的模样:满目葱茏、绿意盎然。
现在的拔里村,借助厦门集美区挂钩帮扶清流县的力量,充分挖掘、梳理、提升当年丰富而又特色的森工产业,兴起了文旅产业。经过一番“梳妆打扮”,从国道进入拔里的铁轨修复了,“集美号”绿皮火车开始运营。往日的火车载着山上的木材向山外输出,支援国家建设;如今的火车成了游客体验式的交通工具,乘着火车进山来赏绿享绿。当年村里闲置的火车车厢摇身一变,成了“拔里·集美时”咖啡厅、酒吧休闲区、时尚大餐厅,主打一个回忆,满眼乡愁味儿。
村里还整合了一组“森活”休闲旅游项目:森林里采摘野菇,餐桌上品味野菜,木工坊里当木工……在森工记忆馆里,墙上挂着奖状、菜票、党费证等老物件,还有锯子、斧头等一件件老工具。展板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段生动的文字,记录下了当年艰辛创业的情景,讲述着老一辈“森工人”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自拔里火车声再响起,让人又看到了这里的满目生机。当下的生机有别于当年森工时代的火热年华,这里的生机,是写在绿水青山之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