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偶记

日期:2024-08-28 11:42 来源:清流县政府办
| | | |

    

  东坑村 

  到清流,听人说起一个古村落,叫东坑,值得一看。

   

  这东坑,在余朋乡,古上又称东溪。不过那溪确实很小,小到只在一条水沟内流淌,流到村口却建了一座廊桥,桥下是单孔拱桥洞,桥座石基打造,厚重而气派。桥的一端,立着一座小庙,叫临水宫。

  溪小,水却多。凿地即见泉。没走几步,便能遇到井。这里的井有公私之分。私井在院内。过去,几乎所有的老厝都会有井,有的就设在厨房,用水只需拿瓢舀来便是。至于公井,是设在公共区域间的。至今,东坑仍保存着三十多口古井,有四方形的,圆形的,以及不规则形状的,有些仍在使用。我们见到一口铁井栏的,栏是圆环形的铁皮围拢而成,因扁担和绳索长年摩擦,成锯齿状。见我们好奇,村人给演示了一遍,把系绳的水桶扔向井内,打了一桶水再提上来。井水被搅动之后迅速恢复平静,水中悠游着一尾小鱼,清澈见底。老厝内不仅有井,还有池塘,大小不一,当年也许种了些荷花什么的,景色一定优美,如今有些破败,有的长满水浮莲或杂草,有的干脆当作了鱼塘。

  走进东坑,定要穿过一个门牌楼,上书“陈氏一门”四个字。无疑,东坑人都是姓陈的。这是陈氏祖先在清朝期间建造的,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当初,从此门进入,才是进入村内。此门之外有建筑物,多是宗祠、书院、庙宇等公共活动场所。现在看来,门牌楼坐立的大致是在村里的中间位置,以此为界,东坑分为上村、下村两个部分,下村的房屋后来逐渐多了起来,上村尾部逐渐缩短,一些宅基地已被开辟成了水田。

  早在南宋末年,东坑就有人居住,据传,鼎盛时期有过“千户人家、三千人口”的盛景。这从目前的村庄布局以及房屋规模便可想象当年的景象。现今保留尚好的老厝,多为清代所建,内中修饰细腻、精巧,那些题字、花鸟神兽画图和雕刻,彰显了东坑古建筑的文物价值,但有不少已显现出落寞破落的迹象,有的已被拆去并在原址上建起了新的楼房。相对来说,祠堂的维持要好得多。陈氏总祠叫仰峰堂,背靠山,山上老树繁密,堂内十几根柱子挂着楹联牌匾,漆黑底色,烫金字体。其他的祠堂,是后代子孙各个房派建立的,有七八个之多,都维修得十分整洁。

  与祠堂同样之多的书院,过去也是东坑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因而,东坑人很会读书,历史上出过1个进士、5个举人、14个贡生,当代大学生更是层出不穷,堪称一个“秀才窝”。遗憾的是,这些书院都已不复存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桂园书院、黄岗书院、六有轩书院等的字名牌匾,与祠堂的字名牌匾挂在一起。村人开始意识到古迹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初把村中的石板街巷铺成水泥路之类的愚蠢行为而觉得懊悔。他们在村部前建了一个文化长廊,图文并茂,介绍东坑的历史、文物和景色,同时编了一本小书,叫《东坑寻古》。

  桂花园 

  清流的中华桂花文化园园主姓郑,永安人,早年做过生意,对桂花情有独钟。十多年前,他来到中国桂花之乡清流县,在林畲寻得一块宝地,从此潜心打造这个园子。我们进去后,园主夫妇闻声从工地赶来。穿着迷彩服,晒得几乎古铜色的脸庞,憨厚朴实的表情,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收藏家、园艺家形象截然不同。

   

  在此之前,我对桂花的认识十分粗浅,只记得有四季桂、八月桂。这个园子面积近600亩,有6万多株桂花树,130多个品种,的确让我大开眼界。不过在这五月的季节,这些桂花树满树绿叶,绿得发亮。如果不是挂在树上的牌子说明,还真是看不出其中的差异。比如,“三蕊桂”“球桂”这样的品种,须得等到花开了才好辨认。也有不一样的,一看就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比如一棵老桂树,树冠浓密,身躯高大,有故事,叫“文相桂”,据说为文天祥途经清流时亲手种植的,距今有七八百年历史,是园主几经周折,从买走的外地人手中买回来的。林中延伸着小径,漫步其间,幽静优美。树下有觅食的鸡群,一只母鸡带着一伙小鸡,听到人声后叽叽喳喳地跑向林间深处。除了桂花树,园中也插植些许其他植物,像柏松之类,算是点缀吧。其中设了一个翠柏苍松碧桂台,以柏树、松树、桂树这千年长青之树,寓为友谊万古不变之意。移步换景,每一处景致都精妙独到,均可见园主的匠心所在。

  这个园称为中华桂花文化园,名头很大。很显然,园内不只是桂花树,还有浓浓的文化味。园主情趣高雅,也把玩奇石、根雕、古玩、字画,从全国各地寻找来的,堪称一个博物园。奇特的石头,有大有小,小的装点成盆景,大的十几吨重,单是运过来就得花费一番工夫。更为奇妙的是,他收藏了一栋老房子,命名为五凤楼,楼内匾额及楹联多与桂花有关。庭前一方池塘,左右两边正在修建展馆,已有一些收藏品布置在内,有个金丝楠乌木,千年不朽之木,是镇馆之宝,被园主叫作“第几”,将近10米长、6吨重,状如一艘航空母舰,平面滑如镜,光可鉴人,气势不凡。

  后来,园主邀请我们到“离垢地”小坐。平时应是园主的接待室,布置讲究。对门墙上方,挂有一副字匾,黄慎写的“邀月”,笔姿潇洒随意,浑然天成。一边是写字台,笔墨纸齐全;一边是茶几和凳子,都是用金丝楠木制作的。茶几上除了茶具,还有一盆还魂草。满屋的古色古香。园主烧了一壶桂花茶,拿来桂花糖。我们边喝边聊。一只蜻蜓突然飞了进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飞了出去。

  石下村 

  清流冷泉,早前只在李家乡鲜水村见过,这次在林畲镇石下村见到,算是意外。

  石下村,坐落在石头山脚下。石头山叫仙女峰,并不高,最高顶上建有一小亭,可俯瞰全村面貌。石下村靠近林畲镇政府。这一带是一个狭长的盆地,方圆宽阔,仙女峰便是平地上隆起的一座小山。

  这个石头山,山体全是石头,却覆盖着树林,且是茂盛的。其中最高大的,是枫树,在冬天季节,树叶变得金黄,并落了一地。也有几棵小枫树,平时也许很不起眼,此时因为一树黄金叶而特别抢眼。有几棵黄花梨树,外表普通,若没人介绍,还真是不会多看一眼。有几棵松树,长得粗壮,树皮呈龟裂状,被村人看作龙的鳞片。这些树多为老树,几百年树龄,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石头表面的一层薄土,根系扎进石头缝隙或裂缝,有的甚至盘住了整块石头,抓住一切可以生存的机会,牢牢地嵌进了石头里。

  石下村有上村和下村两个部分,冷泉在下村。村人在泉眼集中处围了几口池塘,用来养鱼。水面平静,看不出泉眼在哪里。村人说,用脚跺几跺看看。我们试着一做。或许是震动产生了作用,果然就有水泡咕噜噜冒出。边上一沟小水渠,水质清澈,不时有水珠珍珠似的,一颗颗从底下弹上来。有的泉眼,喊一声或鼓个掌,就会有动静。放眼望去,田里的水稻已经收割完毕,又被村人进行了一番翻整,估计又要种上些什么。村人并不局限于种水稻,比如种鲜花的,搭建了几排塑料大棚。我们看见有村人正在挖槟榔芋。他的田,到处是水渍,底下有泉,终年不见干涸。挖出的芋头也是湿的,粘着泥土。这种长在冷泉田的芋头,据说更容易煮烂,口感软绵。

  去看一个大泉眼,走过田埂,穿过一片田野和一片树林。那个泉眼圈成了一口井似的,深有二三米,直径一二米,水质透明。我们一站上井沿,便有水泡从井底源源不断往上冒,在水面荡漾开细密的波纹。这样的大泉眼,在全村有二十多处。这一处,前面建了一个游泳池。夏天,这里特别热闹。林畲镇与明溪县交界。经常有人从明溪方向特地赶来游泳的。也有从清流县城来的,比如有人大清早从清流城关驱车半小时来游泳,然后再赶回去上班。

  在村里,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仙女峰,可是怎么看也看不出仙女的模样。听说,仙女峰有几个地下溶洞,洞中有水,水量丰富。那水,当然也是冷泉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